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
从“孤岛”到“群岛”
——湖北监利义务教育一体化联合发展共同体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黄 浩

    清晨7点,湖北省监利市章华小学的校门口已挤满了送孩子的家长,重重身影在晨光中交织,密如蛛网。与这番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形成对比的是,在40公里之外的黄歇口镇李场小学一度门可罗雀。2023年,一场名为“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联合发展共同体”(简称“教联体”)的改革将这两所相隔甚远的学校紧密相连——城区名校的优质资源流向乡村,带来一个显见的变化是,李场小学的科学课堂因此焕然一新。

    在这所乡村小学,学生曾经只能对着课本想象火箭升空的场景——直到章华小学科学教师李祥方主动请缨,带着他的团队走进李场小学,将“小火箭”“无人机”“科技制作”等科学实践项目引入课堂,激起“乡里娃”的一声声惊叹。

    事实上,教联体建设远远不止于“手拉手”结对帮扶如此简单。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不仅带来了监利市城乡教育面貌的改变,而且让一众深陷泥沼的小规模乡村学校重新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家门口的好学校”之痛,谁来打破“信任危机”

    几年以前,“去哪儿上初中”成为监利市汪桥镇老百姓深感无奈的一件事。

    与许多小镇学生人数少、学校撤并不同的是,地处监利城区西侧约28公里的汪桥镇人口密集、生源充足——该镇有3所小学,近年来每年毕业生均接近700人。而汪桥镇初级中学(简称“汪桥中学”)作为镇上唯一的中学,依照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理应生源充足。但现实却是,家长宁愿通过找关系、花重金把孩子送进城区甚至宜昌、襄阳等地的民办学校,也不愿将孩子就近送入汪桥中学。

    其实,历史上的汪桥中学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学校,但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下滑、教师群体人心涣散,学校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我们打心眼里盼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省钱又省心,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在家长口中,记者感受到当地人对汪桥中学“怒其不争”的痛心。

    汪桥中学不过是监利市众多乡镇学校的一个缩影,在监利这座拥有160万人口的县级市,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学校155所,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区挤、乡镇弱”的现象早已十分突出。

    “由于部分乡镇学校生源相对较少,学校公用经费、项目建设、教师队伍、社会资源等较城区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加上乡镇留守儿童相对较多,家庭监护不全面、家庭教育不充分,乡镇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监利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其实,面临发展困境的又何止乡镇学校?即使是办学历史悠久、位于城区的老牌名校监利市实验小学,也有着另一番烦恼。

    建校多年来,受限于老城区用地规模狭小,监利市实验小学被分成三个“麻雀校区”,每个校区承担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大规模、大班额、师资力量不足,以及三校区基础办学条件薄弱、资源分散等系列问题日益凸显,造成学校管理艰难,考验着新上任不久的校长王红梅。

    “过去学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可能要‘打卡’三个校区,这几年甚至要到三个不同校区附近来租房子,爷爷奶奶接送很不方便。”王红梅感慨。

    如何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如何真正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如何真正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摆在监利教育人面前的这道难题,已经到了亟待破解的时刻。

    2022年,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推进县域内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决定深入推进优质中小学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联合办学,直指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难题。

    在监利市教育局教联体工作负责人李爱梅看来,教联体正是破局的“关键一招”,她相信“教联体‘共建、共赢、共享’的理念,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各方抱团发展、群策群力,一定能让监利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2022年以来,监利市委和市政府、市教育局先后研究出台多项支持教联体建设的文件,全市共组建了29个融合型教联体和12个共建型教联体。强弱结对、齐头并进,如今如火如荼的教联体建设已经持续两年多,它为监利教育带来了什么?

    从“物理合并”到“化学融合”,教联体的破局之路

    教联体是不是一个“虚头巴脑”的概念?城区的好学校真的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乡镇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真的在帮扶下能有起色?起初,乡镇及农村的老百姓并不太愿意相信。

    玉沙小学教联体党总支书记郭亚菊还记得刚刚接手容城镇三闾学校时前去学校周边招生时的遭遇——听说是三闾学校的教师来家访,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开门;甚至有家长直接告诉他们:我们家孩子去了附近一个村小。

    烈日之下的家访却换来家长的不信任,这不禁令郭亚菊等人既感无奈、又颇懊恼:原先的三闾学校虽然教学质量一般,但好歹也地处城乡接合部,上学距离明显更近,相比村小有地理优势,为什么家长宁愿舍近求远去一所村小?重重困境之下,该如何挽回三闾学校的口碑?

    要想打赢这场“战斗”,必须赢得家长的信任。如今,三闾学校更名为玉沙小学三闾校区。执行校长胡庆介绍,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会讲解融合型教联体政策,并将口号落实在行动上——玉沙小学将主校区茶庵校区与三闾校区资源完全融合,合并为一个法人单位,实行“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培训同频、文化同系、考核一体”的管理模式。

    当家长看见校领导风雨无阻地在三闾校区校门口迎接每一个孩子,渐渐看到学校的管理、文化发生质的变化,感受到孩子上的也是“玉沙小学”后,慢慢开始心动了。“现在孩子校服上绣的是‘玉沙小学’,我们心里踏实。”一位母亲坦言。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学校的希望,我们培育的是同一个孩子,奔向的是同一个目的地。在教联体建设中,我们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必定是将孩子成长放在第一位,请给予我们信任。”在《玉沙小学教联体致全体“如玉”家长的一封信》中,玉沙人这样写道。

    与玉沙小学一样,监利市各个教联体成员中的核心校不遗余力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结对的薄弱学校,真正向着“共生共荣”迈进——即便在共建型教联体中也是如此。

    2024年11月27日,一场持续一整天的教研活动“课改校校行”在监利市红城中学举行。红城中学是章华中学教联体中的一员,在活动中,章华中学副校长徐国喜分享了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如何进行合作小组建设,合作小组如何研讨、展示、质疑、点评等方面的经验——对于红城中学教师而言,这样的实用型经验分享无异于“雪中送炭”,活动期间红城中学100多名教师无一缺席。

    令红城中学校长全宏印象深刻的是,在确定成为章华中学教联体成员校后,章华中学为了给红城中学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派专家团队来红城中学听课、参加班会课,查看学生住宿管理情况,还与学生、教师深入座谈,全宏不禁感慨“他们确实做得很实在”。

    “尽管我们与红城中学和江城中学组建的是共建型教联体,但是我们依旧倾尽心力进行帮扶。章华中学教联体努力实现三个一体:教学业务一体、教师研训一体、课堂教学资源一体。”章华中学校长彭为斌说。

    这样的承诺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比如,为迎接湖北省新中考元年,章华中学教联体内的三所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围绕“如何提高名著阅读课效率”“数学中考复习备考策略有哪些”“各校不同层次学生如何提升复习效率”等课题开展共创式研修,人人贡献智慧,上台畅所欲言。同时,章华中学还在教联体内强力推行听评课制度,以提高教师的反思与教学能力。

    “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教学挑战,我学会了如何保持冷静、如何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种经历使我更加成熟、自信地面对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被选派至章华中学交流轮岗的教师余维说。

    在教联体建设过程中,优质教师交流向来是一根“难啃的骨头”,如何让城里的好教师下得去、乡下的教师有机会进城?

    早在教联体建设文件出台之前,章华小学就对李场小学进行过帮扶,双方“顺理成章”结成教联体后,章华小学更是设计了德育、教学、教研、管理、文化等五大板块内容对李场小学进行深度援助。章华小学校长黄曙光向记者介绍,在“德育提质月”,章华小学组织了11人的团队进驻李场小学,开展学生养成教育培训,组织升旗仪式,打磨主题班会,指导学生学习“八礼四仪”,进行全链条的辅导培训;在“提质交流月”,教联体组织两校共同团建,章华小学选派同年级、同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李场小学的教师结对子两两互动,进行了一个星期沉浸式的交流学习。

    “在教联体建设上,我们舍得出钱、出人。李场小学公用经费不多,我们就自己多贴点。在物资、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我们更是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章华小学党总支书记彭义说。

    而在李爱梅看来,监利市的教联体建设实现了从“物理合并”到“化学融合”的深刻变化:“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结对帮扶,教联体内的学校实现了深度融合,已经将协同发展的愿景刻在骨子里、融入血脉中。”

    “用脚投票”的成效,从数据到人心的双重突围

    教联体建设到底成效几何?家长自会“用脚投票”。

    在与汪桥中学结为教联体后,2024年4月1日,玉沙中学校长易贤智背着行李来到汪桥中学,接手了这所“在全镇范围内找不到一个合适校长”的初中。

    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易贤智在汪桥中学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过去,汪桥中学一些教师工作纪律散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者不乏其人,甚至还有人“吃空饷”。易贤智当即颁布一条铁律:要么上班,要么申请离职——除了58岁以上老教师可以一周内有一天弹性坐班。学校食堂过去管理混乱,易贤智大力进行整治,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天在食堂与教师、学生一起用餐。

    “讲感情,也要讲规矩。”易贤智说,“要革别人的命,首先就要革自己的命。”有朋友劝易贤智“不要在汪桥得罪人,差不多得了”,但易贤智自认问心无愧。

    校长率先垂范,学校风气为之一变。长期驻扎在汪桥中学的执行校长范军平更是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事无巨细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比如,针对教师薪酬制度,综合各方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托管分配方案,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调动教师积极性;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改造学生食堂、寝室、厕所,修建院墙,让汪桥中学“旧貌换新颜”。

    正是这番“洗心革面”的改革之举,让汪桥中学在2024年实现招生的突破性逆转。在2023年招生176人的颓势下,2024年学校招生突破450人。2024年中考,汪桥中学269人参考,以统配线674分(全市最低统配线670分)的成绩超额完成一类高中统配指标,高中升学率稳中有升。

    看到焕然一新的汪桥中学,附近的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许多在外求学的学生纷纷回流。“汪桥教育的春天又回来了。现在送孩子进城?那是把钱往水里扔!”一名曾辗转托关系转学的家长笑着说。

    王红梅则抓住教联体建设的契机,将监利市实验小学三个分散的校区打造成一个融合型教联体,形成教师交流、课程共建、联合教研、教师集中研修、大型活动共办、特色课程共享的一体化组织结构,逐渐形成纵横贯通、条块并举的教联体管理模式。2022年8月30日,监利市实验小学成功实现一校三区学生就近入学、校区定向育人的“完小化”转型,免除了家长来回奔波的辛劳。2023年2月,监利市实验小学成为湖北省教联体试点校。

    “我们在关键时刻找准了学校第二生命曲线的生长点,在关键时刻做了正确的事——这也再一次验证了‘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这句话的真义所在。”王红梅说。

    而伴随着教联体建设过程带给学校的“几何级变化”,作为直接受益者之一,教联体内的教师也在交流中茁壮成长。

    2024年9月,为全面提升玉沙小学三闾校区教育教学质量,玉沙小学茶庵校区的26名导师每周一天深入三闾校区“徒弟”班级,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面手把手帮扶。

    罗银是原三闾学校的教师,在教联体的青蓝结对工程中,罗银拜玉沙小学茶庵校区教师张萍为师。在公开课设计上,张萍一步步教她如何合理规划教学环节,怎样从以教师传授为主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在公开课磨课过程中,张萍更是陪伴着她一次次现场教学,针对罗银的教学卡壳处给予及时点拨。后来,罗银在学校青年教师“人人公开课”中获得一等奖。

    “现在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更有信心、更踏实,感受到职业幸福,觉得教学有意思。”罗银说。

    章华中学语文教师刘西红指导红城中学教师龚颖参加监利市语文课堂比赛过程中,从备课、课件制作到课堂肢体语言的精心准备,师徒齐心协力,最终龚颖荣获一等奖。“这次经历对龚老师的改变是显著的,她在课上增加了课前听写、飞花令、名著导读思维图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她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看见徒弟的快速成长,刘西红也很激动。

    “一花独放不是美,百花齐放才是春。我们期待着在教联体内形成‘一群人、一件事、一起拼’的良好风气。”彭为斌相信,假以时日,章华中学教联体内的三所学校将在教育理念的深度交流、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教师队伍的协同发展中,突破校际壁垒,形成强大合力。

    “我们始终保持对监利发展的‘热辣滚烫’,期待建好教联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监利市教育局局长朱明波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不仅要让乡镇学校‘强起来’,还要让城区学校‘活起来’,通过教师流动、资源共享、文化融合,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共生共荣。”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