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
记者手记
在关键时刻做正确的事
本报记者 黄 浩

    我对监利毫不陌生,曾多次关注监利市的教育改革经验,而每一次在监利采访,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监利有着中国一些县城的典型特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老百姓对教育尤为看重。近年来,来自乡镇的居民蜂拥进城,只为给孩子争取一张在城区读书的“门票”。相应地,许多乡村中小学日渐凋敝、“门前冷落鞍马稀”,甚至走向了消亡——这虽然看似“时势使然”,但不少乡镇中小学依然在想方设法求生。采访中,朴实的李场小学校长徐宗霞对我说,他是土生土长的乡里人,看着曾经熙熙攘攘的学校渐渐冷清,他“忧从中来”。但他没有放弃,还在不断想办法让自己苦心经营的学校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这样的“悲壮”之举,正是当今县域基础教育面临困境下的普遍写照。如何“破局”?在湖北省要求深入推进教联体建设的大背景下,监利正在大力推进的教联体改革,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的教育生态。为了让一所所薄弱学校从单兵作战中突围,变“孤岛”为“群岛”,为了让更多孩子都能进入“家门口的好学校”,监利将为数不多的基础教育优质校拿出来,让这些学校牵头与乡镇学校组建成深度结盟的教联体。这不仅仅是一次资源的重新分配,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深刻革新。

    教联体的核心在于“共建、共赢、共享”,有的通过城区名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有的通过不同校区组织机构与制度文化的一体化变革,开启了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更重要的是,教联体建设并非简单的“物理合并”,而是实现了“化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资源的共享,更是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文化氛围的深度融合。在采访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校与校之间协同发展不是“花架子”,许多务实之举为改革成功注入了强大的能量。

    任何一项改革的成功,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始终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庆幸的是,在教联体建设的背后有一群真正想做事的人。

    监利市实验小学校长王红梅为了寻求三个校区的管理之道,曾经在山东省青岛中学跟岗学习近两个月。她始终认为应该“坚守教育该做的事,做学校真正要做的事”,这样的信念给了她一往无前的改革力量;玉沙中学校长易贤智曾经在两年内将一所新初中办得风生水起,明知接手汪桥中学可能导致“声名扫地”,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卷起行李走到乡间,只为了实现他在农村办一所好学校的教育梦想……

    教育变革的指向最终还是要回归家长的信任。教联体建设的成效如何,家长自然会“用脚投票”。而一系列数据和案例已经表明,当家长不再需要辗转将孩子送往远方,而是安心将孩子留在家门口的学校,这种信任的重建、人心的回归正是教联体建设的重要成果。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每一次改革都会面临阵痛。监利的教育改革,其实也是在这样的阵痛中一步步走过来的。但痛定思痛,正如王红梅所言,“我们需要在关键时刻做正确的事”。正是在城乡教育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候,监利教育人上下一心,奉献了一场“做正确的事”的生动实践,它再一次鼓舞改革者: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