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明确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课程理念,倡导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作为一种“心理认知模拟”的学习方式,教育戏剧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互动的戏剧方式表达自我、确立自我。
结合近年来教育戏剧的倡导和实践,在新课标背景下探索兼具情境性与实践性的戏剧化教学方式,尝试将戏剧化教学方式融入语文课堂,从而探索变革语文学习方式、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有效路径,无疑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巨人的花园》是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位巨人从自私冷漠到慷慨博爱的转变。针对这篇课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从戏剧中借力,发挥戏剧的感染力与教育功能,通过戏剧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巨人的花园、触摸巨人的内心,同时完成一次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探寻。
唤醒身心,走进花园
教师可以聚焦故事发生的场景,通过暖身环节唤醒学生身心,与学生共同走进巨人的花园、感受奇妙的童话场景。《巨人的花园》中,“花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景,也是巨人心灵世界的外化,富于象征和隐喻意义,适合被设定为暖身游戏展开的“情境”。
教师可以采用“走走停停”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是让学生在场域中自由行走,当指令喊到“停”时学生要停下来“定格”,用身体和动作表达“春天的花园”。活动可以进行多轮,每一轮都鼓励学生变换不同的角色。在体验了“春天的花园”后教师可以转换场景,让学生在行走中进入“寒冬统治的花园”。当指令喊到“停”时,学生可以扮演沉睡的花草、冰雪覆盖下的树木、任意肆虐的北风和冰雹等。同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园中万物的感受。
在暖身活动中,学生通过与情境的互动、身心投入的主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生成对“花园”这一文本意象空间的感受与认知。通过“走走停停”的暖身游戏和情境中的角色对话,学生对花园的丰富与奇妙有了独特的直接感受,不同季节的景象对比也给他们带来了多感官的综合印象,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巨人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入戏,创设情境
“教师入戏”是指在戏剧活动中教师也担任一个角色,并且以角色的身份引导学生应注意的要点、发展的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教师既要做好课堂活动的“策划人”,也要着重提升自身的戏剧感染力。
针对本篇童话中“巨人”这一陌生的新形象,教师可以先引入学生熟知的巨人神话进行预热,如曾经学过的盘古、女娲、普罗米修斯等神话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对故事背景有充分的感知。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师生可以共同开展基于故事的即兴表演。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针对神话人物最为关键的心理活动展开讨论。
经过回顾与分享,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巨人和朋友相处的情形指导学生建立情境。巨人“离家去看朋友,在那里一住就是七年”,这个情节在课文中只是被简单提及。教师可以利用这“七年”让学生进行情境创设和即兴表演,通过对巨人经历的丰富和补充,为学生深入理解巨人形象做准备。通过之前环节的铺垫,学生能够尝试将自己的情感、生活经历融入其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演绎。通过教师入戏创设情境,学生得以初见巨人并逐步增强对巨人的熟悉度,为真正走进巨人的内心进一步做铺垫。
角色扮演,知人明理
戏剧化教学离不开“角色扮演”这一重要方式。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真实发生的动作与对话中代入情境,设身处地感悟角色情感,再结合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交流达成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创造。
角色扮演前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故事复述活动,再带领学生抓取并演绎关键事件。戏剧中的关键事件往往是某个让剧中人物和观众感到震惊或带来巨大转折的故事情节。巨人从自私到博爱、从紧锁心门到敞开心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说“改变”便是巨人生命中的核心主题。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巨人赶走孩子们”和“巨人完成转变”这两个关键事件进行角色扮演。
巨人的内心情感需要被细腻地表达,教师可以扮演巨人一角,但同时为了继续进行课堂策划者的工作,教师应与学生约定好入戏与出戏的关键道具。比如,当教师头戴巨大的耳朵头饰时便是巨人,摘下头饰时则是讲述者或策划者的角色。角色扮演应当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演绎不同的关键事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准备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在剧中的角色。
角色扮演能给予学生切身的感受,使他们超越已有的认知并逐步认识和懂得巨人。当学生与巨人共同经历了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并展开深入交流时,就能理解巨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收获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并在“知人”的同时“明理”,从中体悟到爱、奉献、勇气、自省等更为深刻的生命课题。
反思体察,心灵成长
反思活动是戏剧化教学的梳理与沉淀环节,需要学生从扮演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对故事情节和角色进行回顾与评论。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在戏剧活动中的体验和个人经验大胆发表感受,以人物和故事为“镜”对照自己的生活与内心,反省自身、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获得自我生命的成长。
为实现“感受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反思活动需要真实任务的驱动,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这里的真实任务可以是“寄语巨人”的活动——让学生每人送给巨人一句话。教师也可以再次回顾故事中的某个关键事件,请学生说出给自己启发、触动或印象深刻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如果我是巨人,我将……”的结构发表感言,进而推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回顾反思。当学生基于活动感受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和对未来的期许时,他们真正走进了巨人和花园,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完成了心灵的又一次蜕变和成长。
《巨人的花园》中闪耀的人性之美令人深思,戏剧化教学则为教师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具身化育人方式。在戏剧活动中学生身心合一“入其境”,再化身角色“知其人”,在触动心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明其理”,获得认知思维与道德意识的提升。我们相信,未来随着对这一领域深入而持续的探讨与实践,戏剧化教学在变革学习方式、落实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作者杜霞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作者王梦梦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顺义学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