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期的最后一堂课上,我特地为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安排了约3分钟的“自我总结”时间,鼓励学生主动上台,和大家分享自己一个学期以来的收获与不足。 总结现场气氛热烈,学生踊跃上台,开诚布公剖析自己这一学期的得与失。学生小林说:“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懂了’和‘会做’完全是两回事。我希望大家能以我为鉴,争取在下个学期取得更大的进步。”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与会心的笑声。掌声与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班级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不仅是同学之间相互理解的体现,更是共情与成长的有力见证。 事情得从上学期初说起。我教授的“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环境中学习编程与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的指导下提升数控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的小组学习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因此,学校规定本学期学生需要两人共用一个工位开展学习。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期初工位分组时,我决定让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组队。班级里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班级内部双向选择学习搭档。小林和小丁志趣相投,就自然而然地组成了学习小组。 开学后的几周里,我发现小林和小丁的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在数控编程方面,他们能够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快速编写程序,这让我很欣慰。但随着课程的深入,特别是进入加工实训环节,我却发现他们逐渐表现出“怠慢”的态度。通过与他们交流得知,他们认为编程是核心,只要学会了编程操作就“不在话下”。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他们在实训过程中总是敷衍了事。我与他们沟通后,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偏差似乎有所“觉察”,但却迟迟没有主动纠偏。 随着学习不断深入,操作技能要领逐渐增多,问题终于彻底爆发。在一次台阶轴加工的技能操练中,我正在车间巡视各工位并进行指导,突然发现小林和小丁的工位上只有小丁一人在发呆。我向小丁询问小林的去向,原来小林正独自躲在车间边上的理实一体教室哭泣。小林的啜泣声引来了其他学生——大家都十分诧异,平时自信满满的小林怎么会突然哭起来呢? 经了解,原来小林和小丁对这堂课的学习任务产生了分歧,互相指责对方上机操作动作慢、加工误差大,影响了各自的学习进度。作为班级里的“优生”,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期望很高,所以对彼此也有了过高的要求。然而,技能训练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他们之间的分歧,更多源于对技能学习认识不足以及前期对加工操作的“怠慢”。 面对这种情况,我顺势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开导,引导他们认识到编程和操作同样重要,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掌握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进而加工出合格的零件。与此同时,我将“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以及“知行合一”的职业精神融入课堂,结合实际案例告诉他们不要轻视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鼓励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全面的技能素养。 或许正是这次经历让小林有了深刻的“觉察”。他意识到,仅仅理解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这种“觉察”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在后续的学习中付诸“觉行”。从此以后,小林更加注重实践操作,主动与小丁沟通协作,弥补了之前的不足。 学期结束时,小林和小丁进步显著,成绩更优秀了。正如小林在期末总结中所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懂了”和“会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明白实践操作是熟练掌握技能的必然路径,从而形成“生产动力”。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总是期望学生能够自主成长。小林在学习过程中虽经历了挫折,但从“觉察”到“觉行”的过程,或许就是一种自我成长与自我突破的体现。 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成长。成长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学生都会面临各种挑战。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倾听、用爱引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过程。相信只要我们这样做,就一定能让学生在“觉察”与“觉行”之间收获成长的智慧与力量,为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浙江省瑞安市塘下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科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