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正在批改学生的观察日记,小锴日记里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忍俊不禁:“我家的鱼要生小鱼了,它挺着个大肚子焦躁地游来游去。没过多久,一条小鱼竟然从它肚子里游了出来……” 我把小锴叫到跟前,疑惑地问:“鱼不是卵生动物吗,怎么能直接生出小鱼呢?写观察日记要如实记录哦。” 没想到,小锴一脸认真地回答:“老师,我没瞎编,鱼真的会生小鱼!” 我不可置信:“真的?” 小锴重重地点点头,解释道:“没错,鱼宝宝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就会游泳,不过有些大鱼会吃小鱼,所以需要把它们隔离开……” 小锴的话细节丰富,不似作伪。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原来这种繁殖方式被称为“卵胎生”。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但我同时也意识到这是难得的教育契机,必须好好把握。 第二天,我给教室添置了一套养鱼设备,还买了几对孔雀鱼。学生一下子全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这些小鱼好漂亮,是什么品种呀”“小鱼吃什么呢”“老师,您养这些鱼打算做什么呀”……我笑而不语。 上课时,我先分享我与小锴的对话,让学生猜猜我在教室养鱼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让我们写观察日记。”学生显然已经对我的“套路”了如指掌。 “虽然没错,但还有更深层次的‘终极目的’。”我故作神秘。 所有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最后,我笑着揭晓答案:“我希望大家从观察小鱼开始,去关注、了解自然,探索生命的奥秘。” 我们把这次活动命名为“守护孔雀鱼行动”,制订了详细的养护计划。学生自发分成小组——有的负责照料孔雀鱼,有的专注研究孔雀鱼的生活习性,有的探寻孔雀鱼“生小鱼”的秘密,有的钻研鱼缸的生态系统,还有的研究作家和诗人笔下的鱼…… 从此以后,每到课间,学生最爱做的事就是围在鱼缸前,看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他们还兴致勃勃地给小鱼起了名字,“彩虹”“凤凰花”……每个名字都精准地体现了小鱼的特点,是学生用心观察的成果。 学生的各项研究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我常常看到几个学生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时不时还有学生与我分享他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一篇篇新鲜的观察日记不断“出炉”,学生把小鱼的模样、游动时的姿态都生动地写进了日记里,内容丰富、情感真挚。 过了一段时间,“彩虹”的肚子渐渐鼓了起来。“它快要当妈妈了!”这一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有学生围着鱼缸不停地念叨:“彩虹啊彩虹,快生宝宝吧,我们都等不及啦!”同时,我们依照小锴的建议,在鱼缸里增设了隔离箱,为“彩虹”待产做好准备。 “‘彩虹’生小鱼了!”一天课间,学生围在鱼缸前,亲眼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当一条条小鱼从“彩虹”肚子里游出来的那一刻,大家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赞叹,被生命的神奇深深打动。 学生在观察日记里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小孔雀鱼从“彩虹”妈妈的肚子里钻出来后,缓缓落到水底。没过一会儿,它们就适应了水中的生活,开始慢慢向上游…… 小鱼的身体只有几毫米长,通体透明,只有头部带着浅浅的红色…… 有的小鱼胆子越来越大,时不时从隔离箱里游出来,可一看到大鱼靠近,又迅速地游了回去,十分调皮…… 在总结展示课上,学生分组展示研究成果。有的小组分享了孔雀鱼的生活习性;有的小组揭开了孔雀鱼“生小鱼”的秘密,还科普了鱼类的几种繁殖方式;有的小组制作了精美的鱼缸生态系统图;有的则带来了“诗与鱼”主题诗歌朗诵展示…… 课后,我把小鱼捞出来分发给学生。当小鱼跳进学生各自准备的鱼缸的那一刻,学生都自觉地肩负起一份对生命的责任,这无疑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生活处处是教材。几条小鱼助力学生完成了一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生命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劳动教育、美育在这一过程中融合,化作学生成长的养分。接下来,我会继续拓展“守护孔雀鱼行动”课程的可能性,融入数学、音乐、美术等更多学科元素,鼓励学生以教室里这个小小的鱼缸为起点,将探索的目光和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守真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