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习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碎片化信息充斥着他们的生活,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吸引了学生大量的注意力,深度阅读的时间和兴趣被不断挤压。“当技术冲淡了思考,我们必须用书香重建精神的锚点。”重庆市涪陵外国语学校校长魏昌龙在全校教师会上敲响警钟。
破茧:当图书馆长出“触角”
走进学校图书馆,舒适的阅读桌椅摆放整齐,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营造出温馨、宁静的阅读环境。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借阅的信息化、智能化,学生只需要轻轻一点就能快速查找和借阅心仪的书籍。
为了让学生读到更多好书,学校与重庆市涪陵图书馆携手在校园打造了一片知识的新天地——涪陵图书馆高新区分馆。这座分馆藏书超过10万册,涵盖文学、科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阅读需求,还设立了“启航馆、知行馆、横贯馆、伟志馆”。
此外,“我们还把图书馆‘打散’,让它的知识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德育主任姚珊这样描述“触角计划”。教学楼的休闲区摇身一变,成了充满魅力的“行走书吧”。课间休息时,学生不用匆匆忙忙跑去图书馆,在这里就能随手拿起一本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走廊上的电子图书室是科技与阅读的完美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只需要轻轻一点,海量书籍就呈现在眼前,方便快捷,就像把一座小型图书馆装在了口袋里。
“以前晚饭后我常常和好朋友聊天,现在我有了更好的选择。最近我在读《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在巴学园的经历太有趣啦。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要勇敢表达自己,也更珍惜现在的校园生活。它让我知道,学习原来可以这么快乐。”三年级学生刘佯艾霖开心地分享道。
共读:从独自阅读走向思想共振
学校每天早晨、中午分学部设固定的阅读时间。晨读时,校园里书声琅琅,学生在教师的领读下诵读经典诗词、散文,感受经典文学的韵律和美感。午读则是属于学生的自由阅读时光。在这个宁静的午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书籍,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静静地沉浸在书的世界。
而教师也以身作则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读书沙龙,教师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并将一本本好书推荐给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会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师吴国芥在教授古诗词时,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诗人的诗集,让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感情;学习文学名著时,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并进行耐心细致的阅读指导和交流。
物理教师赵正欣在读书沙龙上分享《量子物理史话》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场有学生提出疑问:“薛定谔的猫与庄周梦蝶有什么联系?”随后引发了一场讨论,这次讨论像一颗火种催生出跨学科项目“当科学遇见玄学”。学生用3D建模展示量子纠缠,配文引用《道德经》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赵正欣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人文是文科教师的事,现在才发现,原来理科的电路图里也藏着美学对称呢!”
阅读指导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钥匙。学校将阅读课程纳入课程表,每周安排2节阅读课。在阅读课上,教师像耐心的引路人,系统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对于文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会推荐一些文字通俗易懂、情节有趣的书籍,帮助他们建立阅读的信心;对于想要提升写作能力的学生,教师会推荐经典文学作品,并细致指导他们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生长:从书本到生命叙事
学校每年举办的“伟志杯”“三全”阅读节是学校的阅读盛宴,为期一个月的活动精彩纷呈。图书漂流活动中,学生将自己闲置的书籍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换阅读,实现了书籍的共享和知识的传播。
学校还邀请作家到校举办讲座,作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和阅读心得,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最美读书声”读讲诵比赛、“共读一本书”思辨读写征文比赛、“阅读典型经验”案例评选比赛等活动,吸引了全校学生的广泛参与。这些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让阅读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学校每周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分享会形式丰富多样,有个人演讲,学生走上讲台分享自己近期阅读的好书;有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某本书展开热烈讨论,交流不同观点和看法;还有角色扮演,学生将书中的故事改编成短剧,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对书籍的理解。五(5)班学生在班主任田薇蔓的带领下演绎舞台剧《诗韵童年》,就是一个精彩的例子。这部剧巧妙地将传统礼仪与经典诵读紧密融合,剧目从发人深省的“何为人生第一等大事,所学何事”发问起篇,随后以朗朗上口的“学而时习之”拉开经典篇章,引领大家沉浸于儒家思想的智慧海洋,接着在激昂奋进的《劝学》篇章中传递勤奋向学的精神力量。整台剧以经典为骨、表演为翼,孩子们在舞台上吟诵经典,展现诗词的烂漫风华,演绎古人的人生感悟,让观众仿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这些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阅读分享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
在图书馆的玻璃幕墙前,魏昌龙常凝视着那些或坐或卧的阅读身影。经过几年书香校园建设,学校阅读成果显著,就像一颗努力生长的种子,终于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借阅量从0.1飙升至5,班级图书角的书籍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每本书每月的借阅次数达到5次。学校积极参与重庆市“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和“少年向上”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以及各种演讲评比等赛事,获奖人数超过千人次。课余时间,图书馆、教室图书角随处可见学生安静阅读的身影,阅读已经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在这光芒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的阴影。哲学区《存在与时间》等书籍的借阅记录寥寥无几,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宝藏;有家长抱怨“读书节耽误学习”,仿佛在他们眼中,阅读与学习是相互对立的;还有教师困惑“阅读量上去了,月考排名没动”,对阅读效果产生了怀疑。
不过,这些困惑没有让学校退缩,反而让变革更具韧性。语文教研组开始研发“批判性阅读量表”,用大数据追踪深度思考能力;家长开放日增设“亲子共读工作坊”,让《傅雷家书》成为两代人的对话桥梁。
夕阳西沉,校园图书馆的玻璃窗上映出社团学生的身影——他们正激烈讨论《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对疫苗研发的启示。书架另一侧,小学部的孩子趴在地毯上翻看立体绘本,笑声惊飞了窗外的麻雀。
“真正的书香校园不是藏书量的竞赛,而是让每本书都成为照进现实的光。”魏昌龙说。当阅读从“活动”变成“呼吸”,从“任务”化为“本能”,这些改革证明:在数字洪流中仍有一片不可替代的精神原乡,等待着我们去守护和探索。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涪陵外国语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