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5日 星期三
书人书语
为每一个日子做一个全新的注释
刘 祥

    在中学工作了38年,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学习了10多所学校的教学经验,阅读了几千册书籍,出版了近20部作品,结识了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教师,总体上的感觉是每天都有一些值得期待的新鲜事等着我,让我临近退休却依旧对教育教学拥有一份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于是,我便想将自身品鉴到的酸甜苦辣分享给天南海北的教育同行,让大家同我一样追寻“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并用两年时间创作出版了《有滋有味做教师:通往卓越的28项修炼》。

    我所说的“有滋有味做教师”,其滋味当然绝非单一的香香甜甜。任何一位熟悉基础教育的人都知道,近40年的中小学教育更多是五味杂陈。也正因为如此,如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才得以在复杂多变的生活背后体验一些全新的滋味。不论这滋味是酸是辣、是苦是涩,还是似苦实甜、余香久远,我都一一留存品味,因为一切都是生命的点缀。

    至于“走向卓越之境”,是我心中一份恒常的动力,也是一份永久的期盼。我始终认为,既然做教师,就应该努力成为所教学科中最优秀的成员之一。我在实习时就懵懵懂懂诞生了一个“痴想”,要做中国最好的语文教师。实际工作的38年间,或许永远也没有踏入“最好”那级台阶,但终究也是一步步走出了随性与肤浅,走进了理性与深度。虽未真正卓越,但也绝不平庸。

    在教育的大地上,我并不崇尚“天道酬勤”的执念,亦不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单向付出。我始终相信,教育者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必须基于常识和人情人性,必须经得住学理的推敲。所以我在作品中呼吁“拒绝缺乏思考与创造的勤劳”,倡导“远离小格局,追求大境界”,主张“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修炼一份恒长的功德”“做自身生命中的贵人”。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生在世,成绩斐然,却还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事实上,能够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的人,未必一定要手持一张满分的试卷。纵使他两手空空,头破血流,只要心中的光芒不曾熄灭,只要双脚依旧朝向目标坚实地迈进,那就是一份融合了诗与思的个性化答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才会在这部作品中呼吁“正视我们的失败与无能”,呼吁“用‘傻、笨’夯实成长基础”,呼吁“为错误写一首诗”“在寻常处发现教育的风景”。在我的心目中,一位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如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

    我当然不奢望所有教师都能成为卓越的教育家,但我期盼所有教师都能尽其所能“追寻‘目中有人’的备课”,都能“以‘人’的健康成长为核心”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我更希望所有教师都能“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让教科研像呼吸一样自然”,能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真思考”、发现“真问题”,在“读、思、行”的有机统一中“用课题夯实专业发展之路”。

    我常常想,教育者不要只抱怨环境不如意,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构成环境的一分子。抱怨永远不构成解决问题的正能量。真正的成长,是在荆棘丛中发现并欣赏绽放的花,是怀揣敬畏之心朝向优秀的方向发展。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平凡且琐碎,哪里去寻觅每一个日子的新注释呢?我在这部作品中要告诉你,平凡与琐碎并不拒绝新奇,甚至始终在孕育新奇。确立新奇存在与否的关键,一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的“变”。从“变”的视角去审视,每一天的教学内容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学生都是新的,每一天的我都是新的,每一天的世界都是新的。

    若干年前,我写过一篇教学随笔,谈自己6次执教《沁园春·长沙》的6种教学探索。课程在不断改革,教材在不断调整,学情在不断变化,我自身的学养也在不断丰富,我又如何能用旧教案教学新内容呢?每一次探索都注定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扰,每一次探索也注定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有了这样的探索,这6次教学经历哪一次不被赋予一个全新的注释?

    在我的另一部作品《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中,我将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区分为浪漫期、幻灭期、成熟期、骨干期、学者期、卓越期6个阶段。我认为,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从工作之初的第五至第十年进入成熟期之后,如果放弃了专业反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便必然陷入专业发展的泥淖,愈挣扎愈沉沦。事实上,许多工作了二三十年的教师,其教学水平却逊于自己刚工作之时。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为每一天附加一个新注释的美好愿望。要想真正有滋有味做教师,其不二法门只能是自信、自省、自律、自主、自发和自救。

    从今天起,做一名有滋有味的教师吧,阅读、写作、专业交往,给每一个日子写一个全新的注释,给每一种行为附加一个纯粹的心愿。我乐意为远方的你祝福,祝你沿着我为你夯筑的28级台阶,走向诗和远方,成为卓越的你。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仪征中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