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这节课时,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乐城小学的学生先根据课题和老师提供的评价量规提出了如下问题:这一组文章中主人公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写的效果如何?怎样用学到的动作描写方法写一个能突出同学性格特点的片段? 有多少好答案都在等待一个好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驱动,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就会充满期待。这并非个例,乐城小学的学生在学习一节新课之前总是“提问先行”,学生会提出很多好奇心驱使的问题。 乐城小学的课堂改革体现了一致性。乐城小学确立了“为每位师生的缤纷生活而教育”的办学理念,他们的课改实现了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统一。在没有好生源、没有优秀师资的情况下,乐城小学的课改产生了“鲇鱼效应”。在当地家长眼中,乐城小学是一所新开办5年便迅速崛起的“宝藏学校”。教学改革原本就是基于“做”的哲学,但乐城小学的“做”是基于完整的顶层设计的“做”,即“为师生缤纷生活而课改”。无论最初的问题化思维课堂、大单元化问题化教学,还是走到今天人机协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问题驱动的大单元教学”。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突破了“解题家”的思维“天花板”,让学科不断被打开,让课堂变得更大,最终目的指向师生缤纷的生活。 乐城小学的课堂改革体现了生长性。从问题化思维课堂到大单元问题化教学,再到人机协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乐城小学近10年的课堂改革是不断迭代、进阶的。办学之初,课堂教学现状不忍直视,但是他们没有抱怨,而是检索学校发展的困局,对标核心素养,毅然走上了课改之路。在课改路上,走着走着灯就亮了,走着走着路就宽了,走着走着便赢得了鲜花和掌声。2024年11月,学校举行了主题为“深入探索跨学科·提升信息化素养”的第七届教学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实施,兼顾学科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他们还拥抱人工智能,让课堂变得更开放,也更有趣。 乐城小学的课堂改革彰显了研究力。科研兴校是乐城小学的发展战略之一。有人说,没有教学过不了日子,没有教研过不好日子,没有科研过不长日子。教学研究不能悬空,必须有具体的抓手。乐城小学探索了“伴随式理论学习”“组建成长共同体”“‘研—赛—训’一体化教研”“人人一节公开课”“加强互动交流”等问题解决方法。近10年来,他们以课题研究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无论教师个体还是团队协作,都攻克了不少教科研难题,产生了许多成果。深圳大学教授张祥云在为朱群霞校长主编的《素养培育与学科融通——大单元问题化教学探索》一书作序时这样写道: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建教师日常的专业生活。教师专业生活的重建,不只是个人的,也是群体的,更是组织的;不只是任务性的,更是文化性的。张祥云教授的这段话无疑是对乐城小学团队研究力的深刻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