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为不了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虽然教学反思的目的并非成为名师,但它确实是快速提升专业水平的有效路径。因此,除了专业阅读,我们教科研共同体还有一项必须完成的作业就是每学期要上一节公开课,并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教学反思。不少成员的写作模式是:先把自己当时上课的教案或教学设计复制粘贴,然后提出几条改进意见。这样的反思不能说没有效果,但不够深入,甚至有点偷懒,毕竟反思的对象不只是教学设计,还要侧重于实际的教学过程及效果。为了指导团队成员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写作教学反思,我提出如下三种进行有效反思的范型。 一是基础型反思。这是我在一线教书时经常采用的写作思路,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反思,于是就在当天上完课后,利用空闲时间写一篇教学反思。其基本结构是:先客观叙述本节课的流程,并简要阐述自己当初的想法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再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及收获,接着找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简要的改进意见。当然,也不是每一篇反思都要涵盖这些内容。有时候白天教完《诗经·静女》,我晚上就会大致写写自己是怎么上课的,例如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等等。因为当时的教学水平不够高,自己的课也没有太多的亮点,自然也不是每节课都写。但是稍微有点创新之处的课,我基本上都会写下来。这种范型的好处是可以记录自己的课堂,总结好的教学经验,让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思路,同时不断反思和写作,养成一种习惯,这种训练对我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判断一节课的优点与缺点,最初的参照物是学生的反应和自己的感觉,而不必掺入任何理论成分。不过,此后随着专业阅读的深入,这种反思也越来越深入。 二是深入型反思。我之前谈到过“教学设计+反思”的写作模式,其反思对象实际上是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写作过程中省略了实际的教学过程,这固然是不足取的。而基础型反思的问题还在于只着眼于实际教学过程,忽视了预先的教学设计。我所说的“深入型反思”就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要将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行对照,说白了就是将“我想教的”和“我实际教的”进行对比。一方面,对照教学设计分析课堂教学,看看课堂教学落实了多少预先设计的内容,如果落实得不够,就要进一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进而更加有效地改进自己的课堂;另一方面,对照课堂教学反思预先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比如执教《老山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用图形标示出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预设的时间是10分钟,如果学生5分钟完成了,那就要调整。这种反思主要包括:一是从教学目标着眼,看看本节课有没有达成相应的目标,如果没有,就继续思考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二是从教学流程着眼,看看本节课有没有按照预设的流程展开。如果教学中有了更好的想法,就需要对预设的流程进行改进;三是从学生的学习结果角度思考,看看学生在这节课上实际收获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改进;四是从问题、活动设计与展开的细节方面思考,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由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同时用力,而不仅仅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两相对照,反思的力度就会更大。 三是理论型反思。理论型反思就是将自己的这节课当作例子,形成课例,然后进行科学而专业的分析。这种分析既超越了“反思课堂”的思路,又超越了以对比分析为主的思路,采用了一定的理论视角。在具体分析时不需要对目标、内容、流程、效果等进行全方位观照,而是聚焦于某个点进行理论分析。写作的基本思路就是“聚焦+结构化展开”。这与我提倡的“聚焦式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白了就是一种“聚焦式反思”。比如,一节课可以只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围绕这一点阐述当初是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书写,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有没有达成一致,实际教学效果有没有达成相应的目标。在书写教学目标时,采用的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说的“认知过程+知识类型”的思路,还是采用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等人的“预期学习结果”的思路?再比如问题的设计,自己设计的问题究竟是哪一类型的,是劣构问题还是良构问题,是整合型问题还是琐碎型问题,是封闭型问题还是开放型问题等,这种类型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对提升学习效果有怎样的作用?也可以说,撰写这种类型的教学反思就是为专业的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关于每学期写一篇教学反思,我的建议是:先认真准备一节公开课,采用资源式备课的思路,通过集体研磨的方式进行备课,然后按照教学设计去上课,课后进行“基础型反思”和“深入型反思”,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型反思”,进而写作本学期的教研论文。这样的话,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论文写作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每一个环节都基于经验又超越经验,从而具备理论分析的视野与眼光,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才会更加紧密。 我还发现,很多成员在写教学反思时,经常插入表格、图片等,这固然可以清晰呈现教学的原貌,但要考虑必要性。比如当时上课的PPT页面就没必要放在教学反思里,能够用语言表述的尽量用语言表述,表格和图片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