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第一次观课,观摩的是学校年轻教师“课改达标跟踪”的家常课。课毕,杨艳主任问我是否参加学科组的议课。我说:“罢了,你们议吧!”随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很简短的信息:课改达标,长路漫漫。 其实,课前我已听闻学科组长对上课的付老师的一番介绍,去年刚调进即休产假,返岗不久,对学校的课改理念和课堂范式还不熟悉。 课间,一干部笑问:“怎么,书记观课不满意?”我说:“还算正常。” 阳光大课间时,付老师来到我的办公室。在学校,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习惯,如果课后我不找老师聊课,老师便会主动到办公室找我;如果是看到我的“朋友圈”里有“微词”,一般会更快。 我请她坐下。她说:“今天我的课没上好,明天请本组的小莫老师再帮我进行重构。”听到这里,我为学科组这样的研究氛围感到由衷欣慰,愁绪瞬间消散殆尽。 我们一起“聊课”,从切口、路径到结构,再到以“学为中心”进行重构,聊到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末了,我说,当务之急是把新课改的“常识”先补起来,通过一节节家常课进行“消化”;今天我之所以没有参加小组议课,就是理解你刚休产假回来对新课改的精神理解得还不够,恐怕当众评课说多了问题,你接受不了。她笑着说:“不要紧,不要紧,现在多流泪,日后才可能有更多成长的甜蜜。她说这话时没有一丝的犹豫。” 这是我听到的关于成长的最有意味的“认知”。针对年轻教师的评课议课,问题和意见总是常态。大多数年轻人面对问题和意见,即使嘴上不说,心中多有不悦。不信,你细心观察他们在评议课活动中的表情,或是日后你诊断他们的课堂依然“变化寥寥”。轻则常抱以委屈状,重则敬而远之,如此等等。而能以真诚洒脱的微笑面对的,一定是有真正的上进心和成长欲。 有这样的“高阶认知”,她的“长势”一定喜人。此时,我的一切担忧都显得多余。 后来发现微信朋友圈多了一条我过去同事的留言:只要方向对,不怕路遥远。这是12年前我首推课改时的一句“口头禅”,居然还有人记得。 我忍不住笑了!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