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奇迹。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急需构建中国经济学。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正、吸中华传统经济思想之精、扎中国式现代化之根、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新,是中国经济学的鲜明特征。构建中国经济学,需要以“两个结合”为指引,自主培养大批具有理论功底深、历史底蕴深、扎根实践深的“三深”功底,逻辑贯通、道理畅通、情感连通的“三通”追求,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三真”底色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
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三深三通三真”品质
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流派众多,大体可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对经济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经验来源于实践,要深刻把握经济学理论,必须首先深刻把握孕育经济理论的国家的经济历史与现实。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经济历史和现实状况的结果”,不通晓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就难以理解《资本论》的深刻含义。因此,中国自主培养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历史功底。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是立足本国、面向全球,立足本国决定了经济学的民族性,面向全球决定了经济学的世界性。经济学的民族性要求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同时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学的世界性要求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同时了解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
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又为实践所用。中国自主培养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主动汇入中国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创新经济理论,克服西方经济学普遍存在的遁入空门、脱离实际的“黑板经济学”毛病,谱写人类经济史新篇章。中国自主培养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一旦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深谙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就能很好地贯通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就能畅通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就能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中感知到中国人民的创造伟力。经过贯通三大逻辑、畅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实现与人民情感的联通,中国自主培养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就能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伟力,从而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必须以“两个结合”为指引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一直走在经济学人才自主培养的探索道路上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些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突出体现在经济学本、硕、博学生学习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反而是搭配,导致我国不少经济学人才对西方产权理论烂熟于心,却对中国人民独创的农地“三权分置”知之不多,对西方公司理论信手拈来,却对嵌入党委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知之不多,他们笃信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技术创新决定经济增长理论,却不知技术的创新者是人民,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者还是人民,不明白人民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众多的“知之不多”累加起来,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懂得不多、信得不深、用得不顺。我国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下大力气筑牢学生的“三深三通三真”底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引。基于此,湖南工商大学直面问题,大胆改革。
重塑经济学人才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体系直接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结构。不少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缺位、体现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缺席现象。学校在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学校设置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解读,体现中国实际的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包括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史。
重塑经济学人才评价体系。经济学人才是否合格的评价标准要在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之间有所区别,本科生以课程考试为主、毕业论文为辅,硕士生、博士生则以毕业论文为主、课程考试为辅。毕业论文不合格,就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论文评价标准上,很多经济学论文既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踪迹又看不到中国经济史的痕迹,甚至看不到中国实际。湖南工商大学要求经济学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聚焦中国经济和湖南经济问题,从中国经济思想中汲取养分,突出思想性和问题导向性,真正体现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宗旨。
改革经济学教学方法。不少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方法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方法没有大的差别,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少见师生围绕某个经济问题展开讨论;多见黑板演示,少见田野调查;多见从一个标准出发简单作答,少见基于复杂现实分析给出多维解答。湖南工商大学创新经济学教学方法,推动课堂从教室走向田野、从学生被动听走向学生主动说、从简单一维分析走向复杂多维分析。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不少高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以“两个结合”为指引,秉持“三深三通三真”理念,自主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然而目前探索较为初步,未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作者易棉阳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向国成系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与市场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2&ZD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