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领域共同行动,特别需要包括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简称“民办高校”)在内的高等教育领域发挥好龙头作用。正如近百年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践行教育家精神,勇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家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教育界翘楚在长期教育工作中积淀的优秀品质,是中国教育及教育学的赓续,更是教师的灵魂支柱。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设定了高目标、严标准,民办高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筑牢信念基石,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具体而言,民办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教育家精神”系列专题讲座、培训,开展“红色课堂”,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创造沉浸式环境,通过组织教师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进行教育家精神情感教育;利用“学习强国”等数字化平台资源赋能教育家精神培育。学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发教师情感共鸣、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促进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层理解,从而培育深化教师理想信念、崇高师德、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教育家特质,勇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引领。民办高校要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充分融入教师评价体系,同时强化师德教育宣传,实施师德考核监督。民办高校应定期面向教师队伍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将师德教育作为培育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重要内容;在新入职教师教育和青年教师培训中开设理想信念、师德师风等专题教育,引导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强自我修养;善于挖掘优秀教师先进典型事迹,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契机,通过新媒体等形式宣传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团队先进事迹,弘扬优秀教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师德师风。同时,学校要不断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建设贯穿教师日常教学、科研等工作全过程,加强学校在人才引进、职务评审等环节的师德师风考核。此外,民办高校要强化师德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采用多种举措帮助教师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切实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构建专业发展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强调教师的群体素养,后者从教师个体素养角度诠释专业化的教师发展。民办高校要把教师学科素养、专业发展和教书育人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并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的全过程。首先,民办高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存性支持,提高教师薪酬待遇,不断加强相关保障体系建设,优化教师工作环境、教学条件,并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其次,民办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发展性支持,满足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如为新进教师、青年教师等提供专业培训和进修平台,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交流,增加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完善绩效考评、晋升发展以及职称评审等奖励制度;再次,民办高校应与企业展开双向合作,打通校企合作培养师资渠道,助力推动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参与实践,同时引进企业高管、工程师等来校任职,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最后,民办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幸福感,强化教师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营造校园学术氛围,打造创新型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成果是评价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科研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科研建设,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推动教师提升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民办高校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应用学术和教学学术方面的优势,从制度、培训、申报、结题、成果转化等方面入手,促进科研与教学有效融合,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教师参与科研创新,如将科研成果与年终评优、工资、挂职等挂钩。民办高校也要增强教师共同体信念,凝聚共识,组建科研团队,利用国内外企业合作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转化。 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源头活水”,未来,民办高校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强国建设为崇高使命,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努力提升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才华。 (作者单位系西安外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