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突破“适者为师”与“优者为师”的认知对立困境
李瑾瑜

    “让更适合的人当老师,还是让更优秀的人当老师”,这本是一个假命题,但是一个真问题。

    之所以说是一个假命题,是因为这个疑惑蕴含着不合辩证逻辑的非此即彼和二元对立的思维。实际上,无论“适者”还是“优者”,既要为师,必须二者兼有、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教师的“适教”与“优教”,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不是矛盾对立的概念。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适教”的教师,只有“适”,才能乐教善教;也一定是“优教”的教师,只有“优”,才能有高素质高能力。如此“适”而“优”、“优”而“适”,二者相得益彰、互为因果,才是“好老师”的更好和最好状态。如果“适”而不“优”,会因为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有限,面对一些高难度的学术问题或学生的特殊需求时力不从心,无法“教好书”;如果“优”而不“适”,会因为忽视学生的差异和情感需求,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够灵活多样,忽视对学生及时的回应和支持,无法“育好人”。所以,是“让更适合的人当老师”,还是“让更优秀的人当老师”,都不能形成正确的命题。

    之所以说是一个真问题,是因为现实中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选聘,确实存在着非此即彼和二元对立的情况,要么是赞同“适者为师”,要么认定“优者为师”,似乎二者不能兼得。从最为普遍的情况看,教师教育者更倾向于“适者为师”,认为教师只有通过师范教育的专业训练,学过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训练,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得心应手,尤其是在驾驭课堂、辅导学生,特别是班级组织和家校共育方面优势明显,才能更好地当老师。我就“适者为师”还是“优者为师”的倾向性问题,对26位课程与教学专业的研究生和23位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做了一个小调查,只有1位研究生和4位本科生倾向“优者为师”,其余的人都倾向“适者为师”。而非教师教育者和一些地区与学校的管理者则更倾向于“优者为师”,认为“优者”虽然没有经过师范专业训练,但他们后劲足、有潜力,尤其有学习研究和发展的能力,而“适教”更多是经验,能够随实践经历去积累。正是这样的认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名校高待遇招聘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和高学历研究生,甚至为他们采取“先上岗再取证”的入职政策,这其中更有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宁可选聘高水平综合大学的毕业生,而不愿意招收师范专业毕业生的不少例子。

    如果从深层面分析,对教师职业“适教”与“优教”的认知对立,既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其底层逻辑,其中隐含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不同期待和理解。从客观上分析,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养基本采取封闭性的模式,师范院校招生处于高考的劣势位置,教育专业课程与实践的训练也常常效果不佳,教师教育的优势并未能体现。这样的情况下,师范院校出现了“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认为“师范性”所追求的“适教”并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质教师,只有凸显“学术性”才能保障培养好老师。随着教师教育的大学化和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我国教师培养走向开放化,师范院校为主体和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的教师培养局面逐渐形成,师范院校以综合的高水平追求培养着教师,非师范院校以其综合的高水平优势参与教师培养。但师范院校最终还是未能摆脱在招生选拔、经费资源、学科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弱势处境,高水平综合大学也没有表现出对教师培养的积极热情与行动。这样的事实,更强化了师范院校的“适”与非师范院校的“优”的对立状态。甚至人们会认为师范院校毕业生不一定会自信“适教”,但高水平综合大学毕业生一定会自信“优教”。尽管高薪入职的综合大学“优生”因为不能“适教”而很容易流失的情况比比皆是,但人们对“适教”与“优教”的对立观念并没有多大改变。在倾向“适教”者看来,“适教”就是“适学”,中小学生不需要更多的高深学问和学术能力的教师,而是需要能在性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与教师职业高度匹配的教师,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对学生能耐心鼓励、温暖亲和赋予安全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倾向“优教”者看来,教师需要有能力和素质的高标准,应拥有更高的学历、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的教学能力,在学术、技能、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等方面表现卓越的人,才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轨迹。

    正因为对教师“适教”与“优教”不同的倾向观念及其对教师职业不同的期待和理解的影响,有人提出教师的选拔、培养以及聘用基于轻重、先后以及并存的思维逻辑,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三种可能路径,一是先“适”再“优”,首先保证选择“最适合”的人,然后通过培养与培训让其能够“优教”;二是先“优”再“适”,首先选择“最优秀”的人,通过培养培训与实践,让其能够“适教”;三是让“适者”和“优者”作为不同类别的人才,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合理搭配,思维碰撞,共同育人,如“优”者负责竞赛辅导、研究性学习、学术研究等,“适”者承担基础课程教学、班级管理、心理疏导等。也有人主张,乡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的培育,更需要优先重视教师的高适教性,而中学阶段和大学教师则更要侧重其高学术性。这样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的权衡,使“更适合的人”和“更优秀的人”都能成为教师人才,也会缓解了“适教”与“优教”的对立。

    但从国际和国内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趋势看,“适教”与“优教”越来越突破二元对立的困局,更倾向于二者的融合。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各国针对教师“适教性”与“高素质”的协同平衡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解决方案。我国教师队伍基于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了“高素质专业化”的建设目标,使教师教育对高素质的“优教”和专业化的“适教”成为更加显性的追求。因此,“适教”和“优教”的概念都需要重新解构与建构,“适教”不再是让教师适配、适合和适应现有教育系统,而是要培养其改造教育生态的能力;“优教”也从学科知识储备转向跨学科整合能力与数字赋能素养,教师的热情、关爱、耐心和责任心等特质也成为教师“高素质”的重要体现。教师的培养和选聘正在向“适教”与“优教”的融合模式演进,其关系也呈现出“双向进化、协同共生”的新形态。

    (作者系国家督学、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