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在数智浪潮中如何练好教育基本功?
“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本报见习记者 袁 媛

    “教育数字化,有些问题要分清楚。”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强调,“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

    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蓬勃兴起。教育工作者拥抱数字化浪潮是大势所趋,但同时更要保持定力、练好基本功。

    “技术至上”不可取

    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会显著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决策能力并使学生变得懒惰。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部分地区和学校将教育数字化转型简单理解为“技术堆砌”,出现了用工具取代人的主体性、追求技术更新却忽视教育规律、片面依赖数据量化指标等问题。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最需要警惕的是‘技术至上主义’。”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钟正告诉记者,部分教育工作者将数字化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过度强调技术对教学效率的优化,却忽视教育作为“育人”活动的本体价值。“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数字化工具被异化为目标本身,而非服务于教育规律的手段。”

    “变”与“不变”

    在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佩戴AR(增强现实)眼镜,在360度沉浸式环境中学习如何拆装、维修电池;宁夏银川市金凤区第四十小学引入智慧作业数字技术手段,在教与学中解决农村孩子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完成度不高的问题……

    “以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传统教学的空间、资源供给、互动模式、评价方式等。”在钟正看来,数字化将推动传统教学模式从预设走向生成、开放,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使学生在互动中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创新思维激发。

    但无论当下还是未来,教育的育人本质不会改变。

    “从以前的黑板粉笔,到幻灯片、电子白板,再到现在更丰富的智能教学设备,教学方式的改变的确在不断发生,但教育远不止传授知识这么简单。”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小学党委书记郭荣强认为,所谓“教书育人”,最重要的环节在“育人”。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郭荣强认为,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这个核心角色,“教育是以爱为底色的,比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等。师生在彼此交往中传递的温度十分重要。”

    守护育人初心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去年入选了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该校语文教师陈宇春今年已经50多岁了,但他仍然选择拥抱数智技术。

    “利用AI提供的丰富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我会使课堂变得更生动,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会更多元。”陈宇春现在会经常使用DeepSeek、豆包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查找资料,同事之间也会经常开展小型的培训活动,彼此分享使用数智工具的经验和感受。“但教师最基本的言传身教和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个性化设计是不能丢掉的。”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既要拥抱技术浪潮,也要守护育人初心,探寻数字赋能与启智润心、育才强能的平衡点。钟正建议,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以人为本的认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数字技术串联学习资源,让学生以自然交互的方式完成任务探究、认知升级和素养跃迁。同时要利用适配的技术工具及时干预和正确引导学生。

    近年来,杭州市胜利小学使用人工智能帮助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可以做到圈出标点符号误用、错别字等问题并给出修改意见。但这样就完成作文教学了吗?“不是的。”郭荣强表示AI批改只是初次环节,教师还需要和学生共同讨论人工智能给出的修改建议是否合理,之后学生再进行修改,最终完成后由教师给出反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效果。“在时代浪潮中,我们需要保持着育人初心去‘驾驭’技术。”他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