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经验之谈
做一个“问到底”教师
韩 东

    在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东北师范大学培训基地进行研修总结时,理论导师马云鹏教授评价我是一个“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在提各种“问题”。

    大家听完,顿时全笑了。我确实是一个“问题学生”,自参加培训以来,或是围绕专家讲座中的某个观点,或是围绕日常教学中的某些困惑,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一问不得还会接二连三地继续追问,其中不乏一些“幼稚”的问题。

    “结构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但现在教学中是不是过多以教师的结构化代替学生的结构化”“如果一线教师总想着单元内容重组,会不会出现随意破坏原有知识结构的情况”“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学习与大概念学习有什么关系”……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难能可贵的是,专家们总是耐心解答,并能从我提出的问题中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引申出更具普遍意义的观点,进而让我从局部现象中把握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规律,寻求更为深入、全面的认知与理解。

    为什么我有这么多问题?可能是“童心未泯”吧!有人说一个人是否成年,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好奇心与质疑精神的缺失。其实,我倒觉得好奇心与质疑精神的消退,并非是成熟的标志,反而可能是心理老化的开始。我们习惯于在各种培训中,碍于面子或服从权威,只是充当听者,这种“海绵式思维”使我们像提线的木偶只会被动地吸收与获取,缺少了判断和质疑。思考的惰性导致了提问的惰性,提问的惰性又促使了思考的惰性,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没了问题,最终“不会问、不敢问、不想问、不好意思问”成为常态。

    真的是没有问题吗?“问题”的缺失说明你可能真的出“问题”了。《论衡》中说“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清朝郑燮在《随猎诗草》中写道:“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胡适给大学生开了一个防身救急的药方,有三味药,第一味是“问题丹”,第二味是“兴趣散”,第三味是“信心汤”,他建议学生要不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和发展。

    1933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专门创作了一首诗歌《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

    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

    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陶行知先生这种追根究源、刨根问底、问个明明白白、探究个清清楚楚、不留半点疑问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吗?

    爱提问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他们目光如电,对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喜欢带着不断提问的态度去倾听,并能从看似没有问题的事情中发现问题。当别人想“兜售”观点时,他们会抱着一种随时与对方辩论的心态,不断披沙拣金,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答案,从而明辨是非,做一个清醒、包容和谦恭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伽利略在比萨大学求学期间,比罗教授在一次胚胎学课程中指出:“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伽利略立刻举手发问:“老师,我有疑问。”比罗教授面露不悦之色,回应道:“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学习!”

    伽利略当即说道:“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男邻居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伽利略。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虽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如此,他才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科学巨匠。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联想到自己的种种提问经历,我心安了,同时还喜欢别人称我为“问题学生”“问题教师”。我庆幸,我是一个爱提问之人,同时更庆幸遇上了一批理解、包容和支持我的专家。“问题”使我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让我养成了用批判性眼光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我愿永远做一个有好奇心、愿意去检索信息、深度了解事物的人,从而让自己面目清新、充满活力,赢得属于自己的教育生命!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对象,安徽省淮北市人民路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