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关键人物
长大后,我也成了数学“铁匠”
李亚鹏

    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姓杨,她戴黑框眼镜,身材瘦小,头发花白,50多岁的年纪走起路来却虎虎生风。她有一句口头禅:趁热打铁。比如课堂上讲完公式,她会说:“趁热打铁,我们开始做练习题。”再比如某题有人答错,她会在纠正后来一句:“趁热打铁,你再重新答一遍。”不只课堂上,课下杨老师教育犯错的学生时也会来一句:“趁热打铁,你现在去改正。”

    时间久了,几个调皮学生就给她起外号叫“杨铁匠”,还把我们班叫作“铁匠铺”,把学生称为“小铁匠”。惭愧的是,当初我喊得最起劲,还戏称自己为“小李铁匠”,并在课本封皮上签满“小李铁匠”的大名。

    不管大家私下如何调侃,在杨老师“趁热打铁”式的教育下,我们班成绩进步显著,班风奋发向上,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一鼓作气、绝不拖延。我“说干就干,绝不拖延”的人生态度应该就是在那时养成的,让我至今还在受益。

    时过境迁,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教数学。初登讲台,我满怀热忱,以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投身乡村教育。学校硬件条件不好,我就自制教具与学具,自费购买教学软件,力图还原城市孩子的生动课堂;农村留守儿童居多,我就逐户走访了解学情,逐个与学生谈心,并加上外出打工的家长微信,与家长远程交流;经验不足,我就白天逐字逐句研究如何备课,晚上逐帧观摩名师公开课录像,一点一滴吸收名师的经验,仅听课笔记和教学反思就记满了三大本。这一连串组合拳下来,班级的班风、学风有了一定进步,我的努力有了可喜的收获。遗憾的是,班级总体成绩提升不明显,原地踏步的学生较多。我想,会不会有一个瓶颈在等着自己去突破?

    一天,上完练习课我讲解完例题后顺口说:“趁热打铁,我们一起做练习。”我突然心中一动,想起了杨老师的口头禅,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做个数学“铁匠”呢?

    说干就干,我拾起“趁热打铁”这句口头禅,仔细回忆、揣摩杨老师的教学方法,认认真真做起儿时自封的“小李铁匠”。

    当年,杨老师的课堂最吸引我的是花样百出的学习场景,学校操场、水池旁的月季花、校门口的梧桐树……每一个熟悉的场景都能化为杨老师的数学例题。想到这里,我思忖:课本例题中的某些情境是乡村孩子没有经历过的,如求高铁出行的路程、求城市喷泉花坛的面积等。学生在一个陌生的情境下求学,效果必然不佳,可是论逗鸟捉虾、种树栽花,那就是乡村孩子的强项了。

    于是,我把学习场景搬到了大自然中。学习长方形面积,我们去田间地头一个一个数田格子;学习倍数特征,我们去晒麦场,一根根数玉米棒……学校所在的冀南平原小乡村到处都是孩子的身影,我把整个村子变成了教室。

    课堂环节设置上,我借鉴了杨老师的精髓——精讲多练。新知识讲授完毕后,我一句“趁热打铁”便开启练习环节,不再进行流于形式的游戏活动。为此,学生主动计算多了,被动听课少了,知识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巩固与强化。

    当年,杨老师以对家长的“穷追猛打”闻名校园,针对班级里屡教不改的“小懒虫”,杨老师除了在学校常抓不懈外,还会反复联系家长,定时监督家庭教育效果,做到教育持续有效。

    往日,我向家长指出学生问题并提出应对建议后,便不再跟进关注,家长往往只能坚持一段时间便偃旗息鼓。如今,我与家长交流结束时必定来一句“趁热打铁”,督促家长立即将教育措施付诸实践。我还效仿杨老师定期联系家长,不断增加“打铁”热度,保持教育温度。针对在外地务工的家长,我利用微信视频帮助他们与孩子定期联系,做到远程“趁热打铁”。

    在我自封为数学“铁匠”的这段时间,学生的成绩有了长足进步,“打铁”手艺也愈发炉火纯青,打出的“知识铁块”更是纯粹精湛,我这个“小李铁匠”总算是没有“辱没”杨老师的“门风”。

    最美的教育期待就是“长大后,我成了你”。成为教师后,我开始深深感激与钦佩杨老师当年“趁热打铁”式的教育,这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头禅,背后承载了杨老师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与心血,而我也在不知不觉间传承了她的教育理念。感谢杨老师,是您让我充满勇气与信心,敢于在这广袤的冀南平原上不断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兼庄乡中心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