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记者手记
“闲”人贤事
本报记者 韩世文

    每天清晨读书40分钟,每晚睡前梳理工作并作计划;每周上4节道德与法治课;周一召开党总支会议,梳理旧工作,谋划新工作;每周二召开“新幸福教育研究院”规划办例会,有事议事,没事学习;周四固定听课、评课、改课;隔周五召开校务会,相关负责人总结工作,分管副校长点评;一个月举行一次教师例会……这是王凤军守在学校的工作安排。听起来并不轻松,做起来却成了学校里“最闲的人”。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王凤军的“闲”充满了放手与授权的智慧。他不用事必躬亲,因为有幸福目标统领;也不必指手画脚,因为有被激活且值得信任的团队。学校一系列改革举措,实现了管理从管人到育人的转变。

    作为师生的引领者,王凤军的“闲”饱含着实践与研究的情感。从临沂第二十一中学的“135”卓越课堂到付庄中学的“博爱育人”,再到临沂第二十三中学的“新幸福教育”,从诸多课题研究到《新幸福教育:通往人的全面发展之路》专著,学校教学的系统构建实现了从知识导学到生命育人的超越。

    作为教育合伙人,王凤军的“闲”隐藏着协作与共育的胸怀。他主张的“幸福教育议事会”将教育关联者绑定为事务决策者;他构建的“幸福教育共同体”将家长引进为孩子成长的服务者,共同为幸福而谋,实现了从学校单行道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突破。

    于是,他有了更多时间与学生攀谈、合影、共进午餐,让成长被看见;他有了更多精力“创造”机会进课堂和办公室转转,了解情况、给予建议,或者表达肯定,让教育被看见;他有了更多心思去谋划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改进,教师评奖的丰富,让幸福被看见!

    如此,“闲”下来创办一所充满幸福感的学校,对抗“内卷”、回应时代,让那些看不见的“幸福指标”不断生长,让师生带着“松弛感”享受教育生活,让教育自然生长出幸福的模样……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