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在育“真情”之人,根本在于从单纯“教分”走向全面“育人”。陶行知先生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情”是其中的核心。若一个人缺乏真情,其知识、能力与创造力都将失去根基。 在工业化向智能化演进的背景下,社会竞争加剧,急功近利之风盛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愈发疏离。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教育失去根基,社会乱象频发,甚至引发极端恶性事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肩负起培育“真情”之人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家国情怀,回归和强化教育的根本——培育“真情”之人。这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家庭美满、人生幸福的源泉。 “真情”之人是健全人格和成人成才之本,“真情”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有“真情”的人情感真诚,对待他人充满关怀,不追求表面利益,而是自然流露出对家人、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的善意。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这类人社会化程度高,具备积极的成长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自我觉知意识和使命感强烈。 “真情”是成人成才的根本。有“真情”的孩子情绪饱满、情感丰富、懂得感恩、乐于助人、充满活力。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专注做事、情感表达恰当,行为坦诚有义、不畏困难、积极挑战。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热爱自然、敢于探索,对家国情怀深厚,对前途未来信念坚定。 培育“真情”之人需要温暖的家庭、充满真情的校园和社会,需要剔除功利短视思维,接受社会情感包容的滋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心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课程结构和教材编写围绕“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架构,旨在构建良善关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课改注重素养导向和意义建构,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的“真情”、意义创生和文化认同。这样的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深刻理解、精准把握和创意深化,切实培育有“真情”的人。 我们必须从关照人心、化育人性、解决家庭和社会的矛盾出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育人导向和价值立场,以“真情”追寻教育的人文理想:找见自己、看见他人、观见自然、洞见世界、望见未来。 以“五见”理念涵养、觉悟、内省“真情”之人。“真情”是人之为人的门槛,是人生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精神的内核。它只能在“真情”中孕育、滋养和生成,是自我涵养、觉悟、内省的本性,也是教育生活、生存、生命日日锤炼修得。我们要以“真情”见自己、见他人、见自然、见世界、见未来,并在找见自己、看见他人、观见自然、洞见世界、望见未来中润泽、蓬勃生命之真情。 以“真情”找见自己,建立清晰的自我意义意识和目标定位。人的永恒使命是“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教育的过程是对自己存在意义价值的寻觅、挖掘和确认。我们要以找见教师的真情、找见学生的独特性,引导学生发现内在动机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设定学习和生活目标,培养坚韧不拔、自信从容的品质,即使遭遇挫折也敢于抗争,不断突破完善自我。 以“真情”看见他人,形成对他人的尊重品格。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得榜样、明戒尺。我们要营造相互看见、为人着想的氛围,尊重他人、温暖他人,促进团队合作和共同进步。 以“真情”观见自然,养成亲近自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以真情感受天地万物,扎根大地,汲取精神营养,感悟生命力量。在亲近自然中滋养爱心,探索自然奥秘,丰盈灵性。 以“真情”洞见世界,修习正确的思维方式。以“真情”观察世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思想,展现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的精神智慧。在洞见世界中展现真情,深化思维理性,升级思维空间。 以“真情”望见未来,锤炼坚定的未来信念和前瞻视野。真情的美好在当下,生活的希冀在梦想。我们要用信念牵引未来、以视野为翼,满怀信心和梦想,永远向前。 人间至暖,大道至简。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重温“爱国三问”,回答新时代“育人三问”,追寻“杰出人才”之问。我们尤觉“真情”可贵。以“真情”透视人性品格,衡量人格境界,这是立德之魂、树人之本。只有具备“真情”的人,才能有更高的站位、抉择、定力和格局。唯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真情”永存,我们才能找见自己、看见他人、观见自然、洞见世界、望见未来! (作者系北京市教育学会科技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学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