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张延银谈“看不见的教育”③
在教育时序里看见完整人格
张延银

    一所优秀的学校,应是一个生态乌托邦,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坚守“世界是人格”的信念,在日常的时序节奏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思考、创造,孕育理想和希望。

    ————————————————

    “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怎么能没有一树桃花呢?”春天一到,校园便在花的绽放中苏醒。身处其中,人们能感知季节的流转,领略四时的美景,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树桃花如同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带来教室无法给予的滋养。正如美国作家梭罗所说,“所有的智慧是训练的报酬,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的训练”。

    与桃花对话、聆听鸟鸣,能让学生收获花的智慧,这便是校园日常中隐藏的“心灵操练”,是学生独特的心灵对话,构成了丰富的成长体验。

    当我们意识到校园时序更迭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就会重新审视学生的真实成长,明确教育者的使命。学生的内心世界广阔无垠,教育应回归心灵原点,助力他们塑造完整人格。

    从一棵棵树到一个个人

    不少朋友都称我为“种树的校长”,我确实热衷于种树。在我任职过的学校,我种过樱花树、桂花树、朴树等诸多树木。我笃信教育是慢的艺术,如同树木一样慢慢生长;同样,人的成长也急不得。

    “一个人的生长应该像树一样,哪怕只是一棵不起眼的树,也照样与天空和大地同在。”树的生长依靠内在的自驱力自由伸展,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们希望学生像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努力成为独特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教育的起点与终点,也是AI无法取代人类的关键所在。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提出“每一个都明媚”的教育宣言,背后的教育哲学正是尊重人的独特性,学校秉持“尊重每一个,珍视每一个,呵护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理念,植一方池塘,养一片森林,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地长成明媚的样子。如此,好的教育就是森林的样子,自由而蓬勃地走向更理想的教育生态。就像人类学家项飚所说:“好学校所代表的生命力,一定不是整齐划一、拼命朝一个方向生长的速生林,而是森林的千姿百态。”由此而去,世界也会因不一样的存在而变得更明媚。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这是森林的开始!”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就是为教育的森林播下希望的种子。

    从一年四季到心灵四季

    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人类季候》将人的心灵成长与四季相类比,通过四季隐喻探讨了人类的心灵成长和生命本质。他笔下“精妙的悖论”和“宿命的张力”深深吸引着我:承认冬季的“破相”,反而构建出更完整的人性图景;接受生命中的衰败与残缺,才是真实的人生,也是塑造独特灵魂的关键。四季循环象征着人类的处境,我们既是美好春天的追寻者,也是冬日灰烬的继承者。

    我将这首诗融入校园文化装置,立在操场边的朴树下。在树下,我们学会像欣赏树的四季更替一样接纳自己的人格节律,理解教育的时序和节奏;允许自己有“躺平”的时刻,这是健康人格的智慧体现。深刻领悟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约翰·济慈所说的:真正的完整,始于对不完整的坦然承认。如此,学生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就能勇敢地面对挑战。

    我邀请大家一起种树,种下与学生关系亲密的树,期待一所拥有心灵四季的学校出现。这样的树承载着教师的生命、慈悲、爱与理解,展现出理想教师的完整人格,而不只是专业素养。即便在心灵受挫时,这份教育之爱也能如树般茁壮成长,这便是教育的魅力与美好。

    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我在苍南县少年艺术学校担任校长时,在“探究美与教育发生”方面,就有一些小而美的践行与改变。

    在校园门庭,我种下桂花树和朴树,在中庭榕树下搭建平台,拆除草坪和大树的围栏,将校园边角料地改造成菜园……这些改变拉近了校园与师生的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

    门庭的两棵树吸引学生前来驻足,树荫下充满了游戏的欢乐,体现了对儿童天性的尊重,见证着他们真实的生长。大树下的平台让学生能触摸树、感受树,沉浸在悠闲时光中。我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有树的校园能让学生看见天空和云彩,而不只是局限在天花板之下。教育在闲暇中自然发生,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教育的本真。

    教育者应该让校园的每一处都向学生敞开,在校园的角落,季节变得生动,时间充满芬芳,照亮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悠闲中走向完整。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下子就透明起来了”“我们是微微发亮的”,这便是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最好证明。

    一所优秀的学校,应是一个生态乌托邦,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坚守“世界是人格”的信念,在日常的时序节奏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思考、创造,孕育理想和希望。

    让我们共同努力,不要让肆意又盲目的教育困扰我们。记得睁开眼睛,看见时序中完整人格的展现,同时也记得适时闭上眼睛,给予学生放松的时刻,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