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治校方略
好学校为教师成长注“氧”
丁世洪 刘 倩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自身努力,也离不开学校栽培。面对众多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学校有责任以更好的方式、更用心的举措引领教师成长。

    重庆科学城西苑小学校是一所公租房配套小学,城市化水平不高,面临着教师团队年轻、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区划调整进入“西部科学城”后,学校以“新智慧教育”先锋实践为引领,秉持“自然而为”的办学理念,践行“光合教育”,构建“有氧课程”,努力“办高质量的公租房配套小学”,确立了“三三”教师成长策略,以富“氧”的状态赋能“有氧”教师个性化、专业化成长。

    注明“三好”标准

    标准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学校建立了一种基于专业的教学行动,我们集体共创“西苑好老师”“西苑好班主任”“西苑好课堂”等系列“十二条标准”,以关键词的形式进行纵深梳理,高度概括其要点,如运用“会身教、会尊重、会微笑、会倾听、会鼓励、会引导、会组织、会品课、会讲课、会专研、会协调、会生活”凝练好老师的“因子”,烙上西苑印记。同时,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营造“人人学标准,事事照标准”的“有氧”氛围,让教师天天看、时时见,用标准导引教师成长。

    学校抓标准的执行,组织全体教师逐条对照,列出清单,制订行动方案。如语文组教师陈思源对照“好课堂标准”梳理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明确的解决路径,一年来她依“计”而行、依“道”而走,勤学善思、认真钻研,在区赛中斩获一等奖,在专业报刊发表多篇文章,成功突破自己的薄弱点。

    注重“三有”引领

    “有愿景”——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大讨论”,邀请专家作3年成长规划引领,梳理总结“教师卓越成长的十大追求”“师德师风建设的十大反感”,并向社会发布“西苑教师宣言”。教师还把3年发展目标以数字的形式凝练成文,张贴在学校的“道旗”上,既清晰可见,又可测可评。

    “有偶像”——每位教师找到自己的“学科偶像”,可以是赫赫有名的大家,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同事,并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观其亮点,找出弱点。学校鼓励教师大胆模仿,先学得有模有样,再寻求突破超越。

    “有激励”——学校制定“教师专业成果奖励办法”,发现教师日常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发“红榜”鼓励,每月进行表彰,按时兑现奖金。在学校“官微”开设“教师论坛”,定期刊发优秀文章,引导教师相互激发、彼此分享、一起追赶。

    “成为具有自己风格、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教师周菊的成长目标,为此她锁定才思敏捷、幽默风趣的名师“何捷”为偶像,细心观察、记录何老师课堂上的精彩和细节,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就在这种“模仿—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周菊获评区级“优秀辅导员”,多次赛课获得一等奖。

    注入“三专”机制

    “一专”在于专业阅读,学校组建阅读共同体,每期至少读两本书,倡导“慢阅读”“精阅读”,教师参与深、领会深;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多种学术刊物,其中《中国教师报》作为首选教研材料,教师每周围绕报纸中的文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对比中交流研讨;同时要“读专业论文”,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本学科同主题的一组论文,比较其优劣,分析其不足。

    “二专”在于专业实践,学校引导教师以研究的姿态对待教学,善于捕捉教育生活中的特别瞬间,从中发现问题并转化成小课题研究,其实验数据、成果在“有氧大讲堂”向全体教师分享。注重课堂有效性,以“前测—教学—迁移—后测”的评价方式提高课堂生产力。

    “三专”在于专业写作,学校鼓励全体教师“写课”,把灵光乍现的瞬间、师生碰撞中的感悟、作业批改中的共性整理出来,进行总结、提炼、归纳,进而改进教学实践。

    数学教师胡静非常喜欢阅读《全景式数学教育:一样的数学,不一样的教学》一书,并将作者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课题展开研究,充分吸收“氧”分,让数学变得有趣、生动。得益于这样的研究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她在最近的区级赛课中脱颖而出,投出去的文章也有多篇获得了“用稿通知”。

    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学校应成为“光合作用”的转化场,主动作为、积极担当,了解教师的“需求痛点”,清楚成长的“时间节点”,找准发展的“关键堵点”,充分制“氧”,助力教师发展,让“有氧”教师的教育理想更好地在学校实现。

    (作者丁世洪系重庆科学城西苑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倩系重庆科学城西苑小学校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