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我们习惯了老方法,改不动啊!”一位教师的感叹道出了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之难。但面对新形势、新生态,不变革怎能培养出国家未来所需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早已为基层学校指明方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推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应时而动,积极推进课改,出台《游仙区“富乐课堂”评价量表》、应用导学案、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系列举措为学校课改照亮了前路。 游仙区建华小学从乡村学校特点出发、细微处入手,作为校长的我先行“下水”示范引领,继而全员“涌进”构建共研体,建立“研学践评”生态教师发展体系,让广大教师不断走进课改“深水区”去乘风破浪。 校长“下水”,启迪思想变革。2023年夏,在游仙区的一所偏远农村小学,来自江苏的课改专家带来了一场“思维觉醒”的课堂示范。在六年级课堂上,专家大胆“放手”,仅给予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竟成功推导出初三阶段学习的扇形面积与弧长公式。农村学生展现出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打破了当地教师固有的认知偏见,让人深刻理解了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的哲理。 回校后,面对“农村改不动”“家长只看分数”的质疑,作为一直扎根课堂的校长,我“鼓起勇气”怀揣5.0版导学案走进教室,开启“下水课”。课前精心优化导学案,课中放手让学生提问、合作、讨论,课后用“知识树”代替机械作业……学生眼中闪烁出的光芒让我不断看到希望。当学生能画出清晰的思维导图,曾经沉默的学生主动发问,观课教师也被触动……我再一次意识到,教育就是一种唤醒,每个学生都拥有无限潜力,教师需要找准角色与使命带领学生一起“突围”。此后,建华小学的课堂革命悄然起步。 学科“试水”,摸索前行路径。建华小学借着游仙区“富乐优师”项目的东风,以校长“下水课”为起点,在单学科中率先尝试课改。校长的示范让课堂从教师的独白转变为“多声道”对话,成效逐渐显现并带动多学科协同发展。 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构建“研学践”协同联动的教师生态发展体系,教科室组建“试水”先行队,培养“种子教师”,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但“试水”之路困难重重,导学案变成习题集、学生课前自学敷衍、小组合作沦为优等生的展示、自主探究难以深入、自主建构效果不佳等问题接连出现。面对这些障碍,学校搭建学科组、年级组共研平台,以新课标和《游仙区“富乐课堂”评价量表》为导向开展“共性问题主题研究,个性问题小专题研究”的多维教研。通过课例分析、教学反思、跨学科融合等方式,针对小组合作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出有效策略,如组员角色卡、激励机制、递进问题链等。“种子教师”在一次次尝试、反思与改进中,逐渐树立课改的信心。 全员“涌进”,形成改革合力。随着课改推进,课堂上学生的变化、活动中教师的成长、评价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目共睹,曾经的“观望者”开始相信并参与实践。数学课堂上,转动的钟表教具让时间变得直观;语文课堂化作东海之滨,学生与精卫共探填海之志;科学课上,阳光穿透三球仪揭示日食月食奥秘……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堂变革中,以每一天、每一节课的微创新推动教学的大变化。 学校通过每周学科组集中教研、每月课改攻坚研讨会、每学期课改成果分享会,为教师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其中,阅读成为革新理念的重要方式,学校构建阅读共同体,教师共读课标与教育专著,每期的“读书群享会”为教师补给智慧。在教师共研体的推动下,建华小学的课改不再是校长的一厢情愿,已经从个人“单点突破”走向“全员共进”,从“个体改变”转化为“群体转变”。 百舸“争流”,提升教学质量。建华小学开展课堂比武要求全体教师参与,新教师通过“达标课”理解课改要义,青年教师在“竞技课”中运用课改理念,骨干教师以“示范课”深化课改研究,名师工作室通过“探索课”创新课改路径。学校建立校本优质课资源库,评选“出彩教师”。 课堂成为教师展示自我、落实课标、推进课改的重要平台。校内,教师通过“阶梯式”课堂比武与反思,比较传统与新课堂差异,研讨教学设计,推动专业觉醒与研究,实现教师的长效发展;校外,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竞赛,加强交流学习。通过内外联动营造“以赛促教、以教促研”的良好氛围,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如今的建华小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充满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和欢快的笑声。课改的种子已生根发芽,我带领教师正以破浪者的姿态在教育改革的激流中前行,不断探索农村学校教育的新未来。 (作者系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