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拓画,一种独特的水面作画技艺,起源于中国,唐代《酉阳杂俎》便有记载。后经古丝绸之路传至土耳其,被当地艺术家传承发扬。2014年,水拓画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文化交流传承的重要载体。
北京市燕山星城中学将水拓画融入美育课程,让学生在了解、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心灵得到美学浸润。
走进课堂,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
非遗水拓画课程进入校园,给校园带来神秘古老的气息。宽敞的教室里,摆放着水拓画工具:精致的画液容器、斑斓的颜料、纤细的画针、柔软的刷子、形状各异的梳子等。
艺术课以文化讲座开场。通过多媒体,一幅幅精美的水拓画作品呈现,从东方写意到古代波斯华丽图案,再到奥斯曼帝国细腻纹理,学生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不同时期、文化背景的创作现场。教师讲述水拓画的起源、发展、传播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学生听得入神,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兴趣被点燃,沉睡的文化记忆在心底苏醒。
技艺学习,磨砺耐心与专注
了解水拓画文化背景后,学生便投入技艺学习。教师示范操作,动作细致精准——颜料滴入画液表面,瞬间扩散融合,绽放绚丽光芒。教师用画针勾勒线条,或流畅或刚直,粗细疏密展现独特的韵律节奏;刷子弹甩,制造斑驳效果;梳子划过,创造规则且富有变化的图案。学生目不转睛观察,全神贯注聆听,生怕错过细节。
实践时,学生小心翼翼拿起工具模仿。起初并不顺利,颜料的用量、滴入的角度、工具操作力度都需要精准把握,稍有偏差图案效果便与预期不同。在教师耐心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不断调整手法和力度,经过多次尝试后逐渐掌握了技巧,能够尝试创作较为精美的图案。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创作技艺,还磨砺了耐心和专注,明白了在学习道路上,唯有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才能进步。
文化探究,深入挖掘内涵与价值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不再满足于创作技艺,而是渴望了解水拓画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文化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艺术资料,探寻水拓画在不同时期、地域的演变与特点。他们发现,古代波斯水拓画用于装饰宫殿和宗教场所,图案多为华丽的几何图形和象征性的动植物,体现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东方文化中,水拓画注重意境营造,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为主题,用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达文人墨客对自然、人生的感悟与思考。通过研究文化差异,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对艺术的深远影响,以及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实践,赋予传统新生命
在掌握传统技艺、了解文化内涵后,学生尝试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为古老艺术注入活力。他们将现代设计理念与水拓画技艺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作品。有的学生在图案设计中融入流行文化元素,如动漫形象、时尚符号,让传统水拓画焕发出时尚魅力;还尝试用不同材料、工具探索新技法和表现形式,如在画液中加入特殊添加剂,改变颜料流动特性,创造独特纹理效果。
拓展实践课上,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水拓画与丝巾、油纸伞、手提包等生活物品融合,创作出综合作品。创作中,学生突破传统束缚,小组合作,交流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每次创新尝试都是挑战与机遇,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学会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
传承弘扬,肩负使命向未来
经过学习实践,学生在非遗水拓画领域成绩显著。他们的作品在学校艺术展览、文化节等活动中展示并受到好评,部分优秀作品走出校园参加校外赛展,获得社会认可和赞誉。学生深知传承和弘扬非遗水拓画文化是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他们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成为传播者。
学校成立非遗水拓画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技艺和文化知识,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在社区举办讲座和现场展示,向居民普及水拓画文化;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展示水拓画魅力,吸引大量网友关注点赞,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非遗水拓画课程在校园生根发芽,培养出一批批热爱非遗文化、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他们如同文化传承的火种,带着热爱和责任感在未来的道路上发光发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流传下去。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燕山星城中学,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十四五”科研课题“传统文化进课程视域下非遗水拓画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SJY202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