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书香校园
建本故里油墨香 千秋文脉少年承
——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春日书韵”文化建设侧记
林忠锋 阎晶晶

    当建溪两岸的棠梨缀满晨露,建阳师范附属小学的琅琅书声已穿透千年建本文脉的晨雾。建本又称“建安本”,是古代在建阳北部麻沙、书坊一带刻印的古籍。两宋时期,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建阳成为当时全国三大刻印中心之一。

    这座浸润着“图书之府”遗韵的百年学府,以“春日书韵”文化建设为轴,将“百日诵诗季”“千本原创书”“万本好书游”编织成文化传承的经纬,让书籍里的文字化作孩童指尖的星辰。

    百日诵诗季,读起来

    五年级学生谢子妍清楚记得自己在班级选拔中脱颖而出,站在考亭书院录制朱子咏梅讲解视频时,寒风吹落几片朱砂色的花瓣,她懂得了“年年一笑相逢处,长在愁烟苦雾中”的深意。

    2017年元宵,建阳师范附属小学启动了“百日诵诗”计划。从元宵到端午、从中秋到元旦,如今已经是第18季——百日为一季,百诗成一脉,百童传薪火。“本季读‘朱子哲诗’。每周六在‘阳光悦读汇’公众号推送,由小领读者分享诵读视频、诗人故事、诗歌欣赏。公众号的总阅读量已达64000余次。”春日诗社指导教师万文珍说。

    每周三晨读课,语文教师魏陈梅总会把专题诗歌誊抄在黑板上,吟诵社教师谢加玲教大家吟诵,而阎晶晶老师的韵律操最受欢迎,吟诵“万紫千红总是春”时,整个教室都在模仿花开的动作,整个操场都在享受花开的快乐。

    每周五全校集会上,2000多人的声音汇聚成的声浪引得路人驻足,守护学校门口的保安说:“每周全校背诵诗歌的时候,学校就成了没有围墙的大诗台。”

    周末是学生创意抄写时间。本季度诵诗活动结束,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歌,与同学的创作一起组成班级年度专属诗集。在学生互相传看中,机械记忆升华为古典诗词阅读的创造性生长。

    就这样选诗歌、诵诗情、抄诗文、绘诗意、编诗集,师生的诗心诗情在春来秋往中生根发芽。

    千本原创书,写起来

    春分后第三个戊日前后,操场幻化成“晒书雅集”,通过“创作—流通—成就”闭环实现典籍活化与学科融合,使千年前的建本文化在现代校园焕发新生。

    “稚趣工坊”是低年级手工绘本创作展示。一年级学生黄胤则创作立体翻翻书的灵感来自绘本《年》。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每个场景制作成可翻动的机关,翻开后能看到相关年俗的铅笔字介绍。集市开张时,黄胤则的“新春习俗翻翻书”摊位被同学围得水泄不通。“四季印象立体书”“奇思妙想拼贴书”“民俗故事布偶书”摊位也引得大家纷纷前来点赞。学校根据点赞数量评选编写类“春芽破土奖”、故事类“童梦生香奖”、创意类“甜豆趣心奖”。

    “书肆文渊”是中高年级搭建的24个中队原创书摊,学生通过原创图书、设计展销、抽奖促销等形式模拟古代书市交易。五年级学生邓暖橙支起“小太阳书肆”遮阳伞,同学们早起摊开长桌、摆开本班出品的38本“书籍”,招牌上写着“好书不贵,介绍免费”。为了筹备这次活动,邓暖橙用3个月时间收集整理稿件,并自学了配图、排版、设计扉页和目录等技巧。她设计的抽奖转盘转得飞起来,奖品是同学手绘的明信片。学生刘锦轩弹着吉他,梅朵负责全班进账……邓暖橙数着30元钱——其中二分之一是劳动所得,另一半收入捐给班级图书角。她说:“很有成就感,我们计划给图书角增添一批新书。”

    “春日校刊”是所有学生、教师、家长展示阅读与创作的大雅集。每一期刊头由来自不同年级的小书法家创作“春日”二字,昭示着:校刊如“春风”,师生如“春花”,鼓舞师生享受阅读、享受生活、享受创作。

    校刊栏目“跨学科创造亲子年”面向家长和学生征稿。学校常年努力打开阅读边界——未来的儿童,不仅要阅读“语文”,还要在广袤的综合阅读丛林中学习成长,更要有把阅读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美术教师指导“读建本 学拓印”,数学教师设计了“读数学绘本 编数学日志”,科学教师策划了“读制作说明 做传统灯饰”等多学科读写创活动……家长赖治在《春节的灯火》中写道:“我们母子俩亲手制作一盏滚灯,让这份传统文化在自家延续。”

    “春日校刊”,是附小学子每个月的期盼;“晒书雅集”,早已成为每个学生、教师、家长一整年的等待。大家都把这份“等待”藏在手账本、日记本、作文本里,更藏在每天翻开的书本、经过的小路上,让每一次记录成为下一年自己最珍贵的书刊。

    万本好书游,“漂”起来

    在建阳师范附属小学,“图书漂流”不是简单的书籍流转,而是构建起立体文化生态系统。这正是“建本”的最大意义,让每个人都有书读。

    班级书驿。每个班级都有专属漂流袋,拓印着学生设计的书香标识,袋子里装的是不同孩子最喜爱的书籍和漂流日志。每周一清晨,孩子们不但要背上书包,还要挎上漂流袋走进校园,开展本周的漂流活动。漂流书籍是孩子从家中带来并经过全班审核推选出来的;有些孩子没有合适的书,可以到班级图书角或“学校书吧”选择一本作为漂流书。漂流日志,由教师根据不同年段的儿童阅读特点专门设计。例如,低年级更注重积累词句与绘画表现,高年级则侧重人物关系图谱与文本的主题呈现。每一本漂流日志的扉页设计都是不同读者的签名,每一次记录都邀请家长参与笔谈。因此,孩子们总盼着“好书漂起来,漂到我家来”。

    家校书舍。周末的朝阳唤醒潭城,附小家委阅读会掌舵的阅读方舟泊向四方:潭山公园书林楼穹顶化作书法博物馆;考亭映心天台上亲子朗诵活动拓出新景;人行书吧玻璃幕外,梧桐叶影成了童话剧开演的背景。阳光书吧的晨光里,三代人共织记忆蚕茧:外婆的藏书史、母亲的读书日、孩童的睡前故事。这样的“周末家庭漂书活动”地点、形式、书目都是自由的,由家委阅读会和教师一同商议,把孩子带到户外去读书、展示,让“阅读”从学校、家庭走向社会,以开放的阅读姿态和阅读故事,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热爱读书。

    跨境书游。以“月亮河阅读会公益漂流活动”为引领,今年首推“跨域漂流”。福州市实验小学将儿童文学作家晓月的《幸福草》《会飞的幸福草》向闽北漂来,建阳师范附属小学学生把《你的眼睛能看多远》向新疆努尔古丽学校漂去,随书本寄出的还有一封封阅读交流信,一张张照片映着阅读的笑脸。当祖国西北边陲学子在上面添写自己的阅读心声时,文化相融在童笔下悄然绽放。

    从“百日诵诗季”的晨昏迭代,到“千本原创书”的跨界创新,再到“万本好书游”的文化共生,建阳师范附属小学正以童真为刻刀,在千年建本文化长卷上,雕琢属于这个时代的书香注脚。

    (作者单位均系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