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
——一所学校育人空间建设的文化叙事
董 矛 邹子韬

    在山东济南高新区,有一所年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瀚阳学校(济南高新区瀚阳学校),它以独特的空间设计诠释着教育的温度。这里的育人空间浸润着教育智慧——攀岩墙与涂鸦区交织的走廊、沙坑与乐高墙并置的楼梯间、茶艺教室与模拟法庭相邻的功能区……每一处设计都在诉说着“空间即课程”的理念。这所学校用6年时间证明,当校园环境被纳入育人视野,物理空间便成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隐性课堂”。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学校育人空间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JXY543)的研究成果。

    从功能空间到成长场域:让环境成为“第三教师”。传统的校园空间设计往往强调功能分区,而学校则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学校以“浩瀚大海托起蓬勃朝阳”为意象,将主色调定为象征教师与资源的蓝色,以及代表学生的明黄色,从视觉上构建起“托举成长”的隐喻。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教师将公共区域转化为“非正式学习空间”:楼梯转角处设置感觉统合训练区,走廊墙面变身乐高创意墙,就连卫生间都张贴着学生创作的节水儿歌和如厕流程图。这些设计并非简单的设施堆砌,而是基于学生真实行为观察的精准干预——当校园里的各种角落成为学生的“探险乐园”,学校索性将楼梯间改造为攀爬游戏区;当低年级学生如厕习惯难以养成,学校用卡通解剖图搭配“小脚丫”标识实现自主教育。

    这种空间重构背后,是“让环境服务学生生命成长”的哲学思考。管理团队共同研发提出“时空坐标系”理论,以天、周、月、学期为时间维度,以教室、走廊、公共区域为空间维度,形成动态交互的育人空间网络。例如,学科知识墙每日更新课程重难点,红绿灯省思栏每周展示学习反馈,年级榜样激励区每月轮换“习惯代言人”。空间与时间的交织,使得教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通过环境符号实现“无声的对话”。

    从统一规范到个性生长:构建多维育人生态。在学校的空间叙事中,“规范”与“自由”实现了奇妙的平衡。教室区域通过六个标准化板块(信息栏、学科区、习惯养成区等)建立秩序感,而特色创意区则留给师生无限可能:“冷静角”为情绪波动提供缓冲,“友谊角”里“悄悄话信箱”守护童心,“生日墙”上记录每个生命的独特印记。这种“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结合,既保证了育人目标的统一性,又尊重了个体的差异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班级自主管理实践:从卫生工具摆放规则到“好习惯银行”积分制度,全由学生自主制定。正如家长在“校园开放日”时的感叹:“墙上贴的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孩子用童言童语写成的成长公约。”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更显教育匠心。学校将图书放置在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让学生随时可以阅读;在戏剧教室配置可移动幕布,使空间能够根据课程需求自由变换;甚至教师办公室也打破隔阂,代之以开放式“教学沙龙”,让专业研讨成为随处可见的风景。这种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归属感,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创新意识。市教研院视导时,专家特别指出:“这里的空间设计具有教学法意义,它让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自然发生。”

    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符号:构建生命成长共同体。学校的空间建设,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建设。学校将“共享生命成长”的办学理念物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比如开放式图书馆内设置私密的交流空间,宽阔的公共走廊提供形式多样的展示舞台,各种功能室更是探索的乐园——陶艺教室、茶艺空间、模拟火星地表科学实验室……这些空间文化通过日复一日的场景浸润,逐渐内化为师生的精神基因。2024年齐鲁名校长考察团的一位校长如此评价:“在这里,空间不仅是容器,更是文化发生器。它用美学语言讲述教育故事,用设计思维重构师生关系。”

    这种文化自觉在课程实施中尤为明显。学校开发“主题统整”校本课程,在模拟法庭开设法律讲堂,解决同学间的小纠纷;在“好习惯超市”里,学生可以通过好习惯币换取自己喜欢的礼物,自己制定“购物”的规则与流程,自主管理与运营;在沙池、海洋球、攀爬墙、涂鸦墙等公共区域,学生自主制定规则,绘制规则海报,培养规则意识。这种将空间转化为学习资源的实践,正契合了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的课程理念。

    从环境革新到教育重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6年的空间探索带来了显著的育人成效。调查显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家长对校园文化的满意度接近百分之百。然而,比数据更具说服力的是那些鲜活的成长故事——曾经内向的女孩在戏剧教室找到了表达的勇气,调皮的男孩通过维护“瀚阳农场责任田”学会了专注,六年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放飞自己制作的飞机模型作为“成长礼”……这些变化印证了专家的评价:“这所学校的空间设计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场’到‘生命成长场’的质变。”

    这所学校的实践正在产生涟漪效应。近年来,学校每学期都会迎来为数众多的参观访问团——既包括国内教育同行的专项交流,也涵盖国际学校间的文化互鉴与合作——同时通过开放日活动向社会展示办学特色。这些展示体现出学校“共享生命成长”理念的实践成果,也起到了作为区域教育标杆的辐射作用。

    教育空间的重构,本质是教育哲学的重构。当学校敢于打破空间壁垒,教育才能真正回归生命本质。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学校的探索打开了一扇窗,当冰冷的建筑被赋予教育温度,当静态的空间获得生长力量,学校便能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这里没有标新立异的概念炒作,有的只是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对生命成长的虔诚。或许,这就是育人空间建设的真谛——让每一面墙都散发着人性的温度,让每一个角落都跳动着教育的脉搏。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