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物语
被遗忘的桐子树
朱晓梅

    那日,走到故乡的竹林,照例给长眠在竹林里的外公烧纸送钱。竹林幽深,发出飒飒的声响。土堆里寂寞的人,我没有见过;年年看见的,只有青苔遍布的石头。石头与石头之间堆砌得并不严丝合缝,好些豁了口,黑魆魆像幽深的眼,打量着我们。坟头上还有旧日的坟签,褪去了鲜艳的色彩;坟前有未燃尽的半支蜡,泛着陈旧的红。

    出竹林时,表妹突然说:“这里原来有棵桐子树,我们常常荡秋千玩。”我愕然,仔细凝视脚下光秃秃的土地,想从那里寻到一截树根或一个深坑,证明那树曾经存在过——然而什么都没有。

    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没有这样一棵给过我欢娱的树木。我记得竹林中的笋子虫,在手中扇动着翅膀。记得竹林旁集体的甘蔗林,外婆偷砍了一些,给我们几个小孩子分着吃,吃完我们把残渣扔进火塘里“焚尸灭迹”。最得外婆宠爱的表妹吃得最多,以至于嘴角过敏,年年甘蔗成熟时脸上都一团红,现在我们见面还打趣“脸痒不痒”。

    老屋还在,残破的屋瓦上覆了蓝色的彩钢,艳俗得像刘姥姥插了满头花。屋外的水井还在,我探头望,清冽的水照出我迟疑的面容。我还记得水井旁不远的那棵李子树,树皮上会渗出黄亮黏稠的油脂。李子树早已不在,可我能准确地寻到它曾经站立的位置。再远处的沟渠,插秧时水波荡漾,我们会站在沟渠里洗衣服。我甚至记得沟渠前的一方水塘,荷叶亭亭如盖,挖藕时要放干水,村人还会来此捕鱼捉鳝。水未尽时,有两人用戽斗戽水,戽斗在空中飞跃如一只矫健的鹰。沟渠另一旁是一块大地坝,土坎很高,全村人都在那里晒粮食。沟渠上还有一座斜拱桥,拱桥边长着菖蒲,一丛丛油绿的叶子散发着清香。

    …………

    为什么我单单忘记了这里的桐子树?我在记忆里搜寻着,想寻觅出它的叶、它的花、它的果,还有我们的欢笑。

    然而没有,什么也没有。

    我迟疑着,不确定地问:“真有棵桐子树?”哥哥和姐姐用怀疑的目光望着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你最喜欢在上面荡秋千!”或许那时我太小记不得——我自我安慰;然而表妹比我还小两岁,她却记得清楚,为什么单单是我把它忘记了?

    想起麦田上方那几座青草萋萋的坟。多年以前,爷爷会指着其中一座说:“这是老姑婆。”又一一指着另几座说:“这是老祖祖、老老祖祖、老老姑婆……”几座坟相挨,无碑无名,分不清界限,我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作揖,并不明白爷爷口中的老姑婆、老祖祖是爷爷的老姑婆、老祖祖,还是我的老姑婆、老祖祖。后来,爷爷去世,父亲也分不清坟里埋着哪位先祖;再后来,父亲去世,那几座坟里是谁彻底没人弄得清了。当然,年年清明,我们依然虔诚地烧纸,规规矩矩地作揖。最近听说,那块地要被征用,长眠那处的祖先又该往何处落脚?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也就无法给他们安家。

    臧克家说得明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么,那棵桐子树,在我心间莫非已经死亡?我不禁汗涔涔、意冷冷了。杞人忧天地想:许多年以后,会有哪抔黄土掩埋我的过往?抑或我连一抔黄土也没有,只有一个黑乎乎的匣子?再过多少年,我就如轻烟消散了,如薄雾消融了,我走得干干净净,就如这棵桐子树。

    远远见到一片白花,像一串风铃。母亲望了一眼,有些伤感地说:“这是桐子树开花了,如今大概没有谁拣桐子了。”她伸手在路边的构树上扯下一枝,撕开外皮说:“这构儿皮可以做绳子,韧得很。”又望了一眼桐子树:“桐子壳,好烧得很。”

    母亲年过八旬,清楚地记得许多事。比如,为凑学费,她如何从木楼上把坛子推下来摔碎,然后把碎片拿去东柳的陶瓷厂换钱;假期里如何一大背、一大背地割牛草,只为一斤卖一分钱;如何带幼弟去挑煤、挑夹担子;如何在昏黄的油灯下搓麻绳、绩麻纱,外婆不停地催促进度……母亲讲话有条不紊,平静而安详。

    我说母亲记性真好。母亲说:“老了,还是忘了许多事,不如你年轻。年轻好,路还长,要稳稳当当地走路,问心无愧地走路。”

    突然,似乎有几颗青色的桐子从脑海里跳出来,发出清晰的脆响。那是哥哥把桐子扔在我头上的声音。哥哥为此挨了打——桐子原是拿来卖钱的,一棵桐子树就是一家人的希望。我似乎又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那是我们往火塘里扔桐子壳,桐子壳发出的“欢歌笑语”。

    原来,在无涯的时光里,总会有些记忆沦为烟尘,一些新鲜、艳丽的景致占据着我们的大脑,掩盖住陈旧、荒芜的往事。可不经意间,只要有一丝光亮的照射,被掩埋的往事就会从角落里精神抖擞地起身。

    “稳稳当当地走路,问心无愧地走路。”我在心里重复着母亲的话。那棵桐子树或许并不奢求我的记挂,因为它走得稳稳当当,走得问心无愧。作为树,它完成了它的使命。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大竹县竹北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