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如春风拂过每个角落。从家庭餐桌到学术论坛,人们都在追问:AI将如何改变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直面一个根本命题——在这场技术浪潮中,教育该以何种姿态拥抱变革?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育人选择以沉静之心观大势,以躬耕之志探新路,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开展探索,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叩问,也是躬身实践的注脚。 重构教学范式——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传统课堂的“教师讲、学生听”支撑了工业时代的知识传递,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模式已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深层需求。人工智能的介入让教育从“标准化生产”转向“精准化培育”成为可能,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知识图谱、学习轨迹和认知特点,AI能够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实现“一人一案”的个性化教学。梁溪区正着力构建这样的智慧生态:依托数智作业系统实时捕捉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梁溪问学AI学习系统”提供自适应辅导与个性化练习,未来的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人与机器协同的“学习共同体”。 今年,梁溪区将进一步推进“课堂人机协同互动”工程,各学科教师将运用大模型技术设计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历史课上文生视频技术重现古战场风云,物理实验中VR模拟让抽象公式跃然眼前。同时,全区初中将全面推进智能作业系统,小学“AI智慧作业”通过智能批改与数据分析,让教师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创造性教学中。我们期待这些举措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重塑教师角色——从“知识权威”到“成长伙伴”。技术赋能教育的关键在于人的觉醒。AI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与协作者。这一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因此,梁溪区提出“双螺旋培养计划”:一方面通过分层培训体系让教师掌握AI工具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探索人机协同的新模式。如在“AI学伴”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设计“教案生成—自主探究—人机互辩—成果表达”的课堂流程,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未来一年,梁溪区AI教研案例共享平台即将上线,汇聚百个融合教学典型案例供教师借鉴;《梁溪区教师数字教学指引》的编撰将为课堂教学提供方法支撑。同时,10所人工智能示范校将发挥辐射作用,通过“一校一AI团队”机制孵化跨学科创新项目。我们期待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AI+教育”的探索者,在技术与人文的交融中书写教育新篇章。 重建教育公平——从“资源鸿沟”到“普惠均衡”。教育均衡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人工智能正是弥合城乡、校际差距的利器。梁溪区通过技术赋能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普惠每个角落。如梁溪区人工智能体验中心的建设不仅为城区学生提供前沿科技体验,更通过“漂流体验”模式将AI互动项目送到小规模学校;每个校园廊道中的“AI微空间”让课间15分钟成为学生探索智能世界的窗口。这些举措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触摸未来,让教育公平从“机会均等”迈向“质量共优”。2025年,梁溪区将建成覆盖全区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网”。一方面依托“梁溪名师在线”平台引入生成式工具,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全域共享;另一方面推动“AI创客工坊”进校园,鼓励学生参与人工智能应用大赛,培育万名“AI小达人”。我们深知真正的教育公平不仅是资源的均衡配置,更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AI的助力下发出属于自己的光。 重燃教育温度——从“机器精度”到“情感热度”。AI带来的精准诊断、个性推送固然高效,但若让技术沦为冰冷的效率工具,教育便失去了最珍贵的“人的在场”。真正的教育变革不是用机器替代教师,而是让人工智能成为延伸教育温度的手臂。在梁溪区小学“AI智慧作业”批改场景中,AI不仅能分析错题,还会捕捉学生解题时的犹豫与突破;“梁溪问学AI学习系统”不仅能给出答案,还会用鼓励的话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技术不再是主角,而是架起师生教学相长的桥梁。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委教育工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