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当黑板上写下“虚假的数据”
——一堂“不科学”的科学公开课的自省
徐 杰

    为了响应国家“三区”支教的号召,我成了一名支教教师。从湖南长沙到邵阳,我很快适应了支教生活。纯粹的教学,不受其他杂事干扰;淳朴的学生,只要用心就能收获学生对课堂的热爱;不曾停止的教研,让我对教材有了更多自己的理解;多年的教学经验,课堂已能熟练驾驭。这一切让我体验到了从教的幸福感。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上公开课的任务,并没觉得有多少压力,便欣然准备。我自问:平时的日常教学,我不都是按照新课标来实施的吗?无论在哪个班上科学课不都是妙趣横生吗?平时上课不都有实习教师坐在教室听课吗?

    当然,我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这是支教以来第一次正式公开课。我要把握住这个机会,正好给这里的同事展现一堂真正有魅力的科学课。我心想,如果借由这堂公开课吸引更多的科学教师尝试新的理念——引导学生真探究、玩中学,点燃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那该多好!

    怀着美好的期待,我选择了四年级上册《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推敲斟酌,站在学生的角度厘清思路;调试学具,分装准备“大胆试误”的开放性材料和“严谨验证”的实验材料;顺利妥当,觉得一切都在朝着理想的方向出发。

    果然,导入部分学生就踊跃上台尝试,发言积极,很快就将思路聚焦在“怎样让小车动起来”上。我悄悄瞥了一眼手表,时间有点超过预设,但心想问题不大。

    第二部分的开放性探究环节,学生又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发现,逻辑清晰,精彩超过预期。到了第三部分,为了这堂课能“完整”呈现预设的内容,我想实验难度不大,压缩动手操作的时间应该没问题。实验时,学生玩得很是起劲,一遍一遍操作乐此不疲。时间不多了,大部分小组“慢车”和“快车”两个挑战任务却只完成了一个。

    怎么办?全班汇总表我已呈现在黑板上,已完成和未完成的数据会清清楚楚。怎么给这个实验一个“交代”?面对这样一个脱离预设的“窘境”,我可以说“把你们已得出的规范数据填写在黑板上,未完成的部分可以先空着”,但我却说:“请所有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填写在黑板上。”

    在众多听课教师面前,学生“很默契”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数字,未完成的部分也试着写了“合理”的数字。我们“心照不宣”地根据这些数据“顺利”得出了实验结论,与我们的猜测一致。

    课后交流,一位听课教师说:我希望我儿子的科学老师也能这样上课;一位科学教师说:希望其他班的学生也能上到这样的科学课。看似这堂课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但我知道,或许他们只是不愿说出——那份全班记录表上的数据是“假”的。我意识到,这“造假”的数据是对这堂课最响亮的一次打脸,是对科学精神最大的亵渎。

    这件事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一直以来,不管科学教学还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我一直都秉持一种信念:坦坦荡荡、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只有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如果这次是常规课,我一定会提醒学生如实记录表达,绝不能“弄虚作假”;如果这次是常规课,我会踏踏实实探究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未完成的可以下次课再继续;如果这次是常规课,我可以基于已获取的真实数据,加上学生操作时的调整方法,同样也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可是,面对众多听课教师,为了追求这堂课表面的“完整”,不出现“数据不齐全”的瑕疵,却虚填数据,成了这节课最大的败笔。

    学生的课堂任务未完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却“提醒”他们填写,“默认”了他们的造假。我的“默认”会不会让他们感到窃喜?会不会让他们尝到投机取巧的甜头而忽视其危害?会不会让他们丧失对科学求真务实的敬畏?甚至会不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人做事趋利避害只图捷径而丧失原则。

    不管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影响;教育的主场从不在“完美表演”,而在“真实成长”。公开课不是教师的舞台,更不该为数据造假开绿灯。看到这样一个不想成为的自己、不想成为的老师,我必须重新坚定信念,因为教育的每一处细节都值得心怀敬畏。

    后来在一节科学课上,我坦诚地对孩子们说:老师错了!看到你们有数据尚未得出,应该实事求是地予以提醒,明确告知未得到的数据可以先空着。

    我也告诉孩子们:你们错了!不论是在日常学习中还是在所谓的“权威”面前,都必须守住科学的真实——不取巧、不走捷径,守拙亦是美德。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教育集团青园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