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教学反思
让学生站上讲台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行与思
张增阳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为其终身学习奠基。当前,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受限,主体性体现不足。基于此,笔者尝试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师生角色互换”模式,通过让学生担任教师角色,探索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在激发学生潜能、提升课堂效能方面成效显著。

    从被动听到主动讲。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输出的模式压缩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更易形成思维壁垒。角色互换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课堂主体关系: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分享者,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化为学习协作者,更重要的是,学生授课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促进多向交流,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与创造性。这一转变打破了固有权力结构,学生主动梳理知识逻辑、设计教学环节,而教师则通过观察学生表现,精准定位其思维盲区。例如,在《背影》一课中,学生自主分析父爱主题与细节描写的关系,并通过小组讨论形成教案。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完成了知识内化。

    在竞争中走向合作。角色互换模式天然具备竞争属性。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说课竞聘”筛选执教者,即学生拟定教学目标、剖析重难点并设计教学方法,最终由全班评议选出最优方案。这一机制倒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查阅资料,并在团队协作中优化教学设计。例如,在《孔乙己》教学中,一个小组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小说场景,另一个小组则以辩论形式探讨悲剧成因,多元化的教学尝试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此外,课堂氛围因角色转换而更具活力。学生授课时,同龄人的表达方式更易引发共鸣,课堂提问与质疑更为频繁。当执教者面对“为何鲁迅多用讽刺手法”的追问时,教师可适时介入,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与文学角度展开分析。课堂上常能看到双方各执一词激烈讨论的场景,既活跃了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这种“学生质疑—教师点拨—集体探讨”的教学链条,使课堂从单向传授转向多维思辨。

    听说读写的立体化训练。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需要打破“重读写、轻听说”的惯性。角色互换模式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实践场域:执教者需要清晰讲授知识点(“说”),倾听者需要快速捕捉信息并反馈疑问(“听”),课后反思与教案撰写则强化了读写能力。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学生通过展示历史影像、分组讨论侵略暴行,最终以演讲和读后感的形式完成知识输出。这一过程中,情感共鸣与理性分析交织,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模仿教师授课时会自发借鉴优秀教学模式。有学生将“思维导图”引入《岳阳楼记》的讲解,有学生则通过“问题链”逐层剖析《赤壁赋》的哲学意蕴。这些创新尝试为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推动教学设计不断优化。

    当然,角色互换并非教师责任的让渡,而是教学智慧的升级;并非教师自己只做个听众,而是要全过程参与,从课文的选定、备课、资料的提供、教法指导、课堂听课、课后评议、教学建议等,都要一一过问,全面指导。比如,在选文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浅显、易学易教的篇目。如果教师撒手不管,就可能导致授课学生准备不足、听课学生兴趣缺乏、课堂秩序混乱,不仅无法达成预期效果,还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师生角色互换”模式通过重构课堂权力关系,激活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与批判反思的核心素养。然而,这一模式能否成功实施需要以教师的专业把控为前提——唯有在“放手”与“引导”间找到平衡点,方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未来,如何将角色互换与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深度融合,仍需要一线教师的持续探索。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东光县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