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理论探微
发挥高校“中枢神经”作用 推动一体化科学教育创新生态建设
应卫平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也是科学家汇聚、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平台集聚的高地,理应为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学教育创新发挥引领作用,从核心素养培养、过程监控和评价体系构建等实践出发,引领驱动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质量提升。

    ————————————————

    科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加强科学教育,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彰显了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坚定决心。立足当下,我们要更好发挥高校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学教育创新生态建设。

    一体化共育共享,夯实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力量

    科学教育是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社会活动,教师是实施科学教育的主体,更是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关键力量。

    多项相关调研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不足,科学教师队伍存在科学素养不高和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高校是人才聚集高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承担着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责任,也是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生态的主导力量。

    首先,高水平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要积极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创新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教师和科学类课程教师的供给。

    其次,依托地方高校和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等,研究编制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标准,建立科学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系统规划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重点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实践教学能力和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学教育创新能力。

    最后,鼓励并支持地方高校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等担任科学副校长,实施“高校理工科学院+中小学校”结对工程,开展“高校—中小学”导师结对,通过共建课程、共育基地、贯通备课和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建立多类型、多样态的科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推动中小学科学教师在交互式团队架构中实现整体能力的跃升。

    一体化纵向贯通,增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动能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强盛和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也是科学家汇聚、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平台集聚的高地,理应为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学教育创新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高水平大学要优化自主招生和分类选拔,大胆探索大中小学科技特长生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指导实施面向中小学生的“沃土计划”“脱颖计划”,着重强化对学生科学素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地方科技类大学要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科研创新资源向基础教育领域转化,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科学夏令营,大力推进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开放共享,结对帮扶以科技为特色的中小学校建设,组织指导“小科学家”“小工程师”等培育活动,指导开发大中小学一体化“阶梯式”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和示范课程,指导共建科学博物馆、探究实验室、AI实验室和小科学家实验室等科学教育基地。

    三是综合性大学要设立“科学教育”交叉学科,举办高水平科学教育学术会议,鼓励并支持中小学教师针对科学教育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建设区域内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育人基地。

    一体化全过程监控,提升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质量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需求端,高校十分清楚从中小学选拔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幼苗,更有能力和责任从核心素养培养、过程监控和评价体系构建等实践出发,引领驱动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质量提升。

    一方面地方高水平大学和科技类大学要牵头成立区域科学教育指导中心和科学教育联盟,研究制定区域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和K-16核心素养发展图谱,明确各学段科学素养递进目标,探索制定跨学段衔接质量观测点和评价指标,指导建设科学教育资源云平台和试题库,研究编制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学教育评价指标。

    另一方面地方大学要依托自身人才资源和平台优势,联合区域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结合高考自主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指导区域内中小学持续深化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评价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实施情况及效果,动态监测其科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与成效,并定期发布区域科学教育年度报告,指导构建覆盖全学段、全流程、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教育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体系,帮助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实现自我评价、自我诊断和创新发展。

    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学教育创新生态,是落实《纲要》的关键抓手,更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高校作为这一生态系统的“中枢神经”,须以使命意识推动理念革新、以系统思维促进资源整合、以开放姿态拥抱社会协同,方能将《纲要》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浙江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