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在大科学教育理念下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契机。指向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合作的大科学教育是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部分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适合作为科学与语文跨学科实践的媒介。本文聚焦大科学教育理念,通过跨学科教学实践破解成语中的科技密码,为科学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大科学教育视野下的跨学科教育尝试
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部分成语包含古代的科技、历史、地理、数学、音乐等多种信息,不同学科视角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成语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适宜载体。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应有机融入与科学探索、技术发明相关的成语。
站在科学的视角,科技类成语可以总结为四大类型。一是反映了古人观察的自然规律或现象,有玉兔东升、狡兔三窟等正确描述,也有心宽体胖、海市蜃楼等“错误”描述;二是可以视为古人对未来科技的设想或幻想,如呼风唤雨、嫦娥奔月、空中楼阁等;三是各行各业的发明创造,如钻木取火、抱瓮灌畦等;四是典故类科技成语,即在叙述的故事中体现科学原理,如望梅止渴、掩耳盗铃等。在大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融合科学与语文的学科观念,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探索成语中的科技奥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科技思想,体悟中华民族的科技智慧与创造历程,从而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心,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美好愿景。
探秘科技成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
双线整合,筛选样本。我国成语数量庞大,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成语都适合学生实践研究。因此,语文教师须汇总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所有成语素材,然后由科学教师参考新课标中设置的科学课程内容,综合考虑与科学教材的适配度,在素材中挑选蕴含科技内容的成语,如刻舟求剑、立竿见影等描述了自然现象且能在科学教材中匹配到相应内容的成语。最后,语文教师和科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兴趣取向等特征,共同筛选出贯通小学各学段的科技成语库。
目标定位,凝练主题。跨学科主题学习并非简单的拼凑叠加,而是一个立足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习主题的互通和联结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分科教学的思维定式,实现壁垒的有效跨越和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的思维剖析成语,并参考科学探究、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以破译成语中的科技密码,在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意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技的自信心,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的目标。
基于此,教师可以凝练主题,不同主题类型指向相应的成语探究范式,将成语与主题类型对应后按照该主题的课堂教学路径展开成语研究。例如,“天圆地方”偏向思维辩证的成语考量,“望梅止渴”侧重原理揭秘的成语破译,“隔山打牛”凸显证据探寻的成语求证,“变废为宝”注重创新设计的成语智造,“齐心协力”体现概念衔接的成语领悟。这样的主题凝练能够帮助语文教师减轻负担,实现更具目标导向、更富于逻辑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科技成语的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效果。
异质合作,深度体验。科技成语的跨学科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开阔视野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科技成语自助学习单,提供与目标成语相关的应用案例、释义出处、原理解释等知识资源支撑学生的成语学习。同时,在适合的挑战任务驱动下,学生能够主动识别科技成语描述的自然现象,破解成语中蕴含的科技规律或原理,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即时运用同时发生。
此外,本文还提倡两种类型的异质小组合作学习。一是基于主题兴趣的合作,教师让对同一主题实践感兴趣的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可以产生、碰撞出许多创意火花解决问题,达到较好的合作效果。二是基于特长互补的合作,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特质”,讲述“希望合作的伙伴”“能为小组做的”,在双向互选中组建合作小组,可以实现组员间精准的分工合作。
科技成语跨学科实践初见成效
以大科学教育理念指引科技成语跨学科实践,是对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新探索,笔者及团队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保持探索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学生通过探秘科技成语,激发并保持持续的学习探索兴趣,养成从多个角度客观剖析同一问题的习惯,开拓了自身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思路。同时,学生基于证据和逻辑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得到培养,掌握了许多解答疑虑的实用途径与方法,并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开发科技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提升。教师实现角色和观念的专业化蜕变,其课堂角色更新为协助学生的队友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也学会用教学研究改进成语教学。科技成语主题学习活动的教学范式在教师一次次的课堂打磨中逐渐成熟,相关教学资料也不断积累完善。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整体协同: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区域推进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25SC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