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强师·奠基 | 校本研修赋能教师发展④
以校本研修之火点燃“县中振兴”引擎
严开银 方昱红 张建峰

    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21年12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特别强调了县中的发展提升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将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

    县中要重铸辉煌,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改变学校内部结构以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育人路径。这要求各县教育局从县域层面规划,在加大对县中硬件投入的同时,更注意县中“软件”——“校本研修”重塑。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系统规范的教师教育体系,但在教师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习惯性自上而下地依托行政指令,采取“我讲你听”“我演你看”的“传授”方式让教师“获得”某些教育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实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为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需在县域、学校校本研修管理者的观念转变和操作实践上进行指导。

    转变观念,真正回归“人”的立场

    在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培训”思维长期占据主流,这种思维遮蔽了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完整性,当下教师研训需要探讨如何让教师发展真正回归“人”的立场,唤醒教育工作者内在的专业自觉。

    一是研修的主体需从“模糊”的“工具人”转向“真实”的“整体人”,即不能单纯地从“工具人”立场看待教师及其工作,而应将教师视作“有价值、有情感、有自我意识的专业工作者”。教师是有鲜活生命特质的整体人,他们既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终身学习者,更是一个有自我意识和内在自觉的整体人。因此,对于教师研修不能仅关注教师的知识能力,还应关注教师的情感道德;不能仅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还应关注教师的生活状态;不能仅关注外部的知识输入,还应关注教师的行为变化。由此,使得研修发生在“真实”而“完整”的教师身上。

    二是倡导从“培训”向“研修”的教师发展观念转型。在“培训”观念下,我们往往将教师作为被动的客体进行改造,而在“研修”观念下,则强调教师作为能动的主体进行自我提升,将教师作为学习主体。在“研修”观念下,教师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反思、对话和提升,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精神境界与工作境况由自身决定;同时,教师研修突出“校本”方向,而校本研修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价值取向就是使教师成为主体进行主动学习。

    优化操作,以整体规划为引领

    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研修,倡导教师和学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以县域层面的整体性规划为引领。因为县域层面能够聚焦学校层面教师研修的共性问题,整合县域层面的各类资源,为学校层面开展研修提供制度保障与路径方法。

    以浙江省建德市为例,近年来,建德市制订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研修工作方案,对未来5年县域层面教师研修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其中尤为强调校本研修的改革创新。以此为契机,建德市教育局着眼于教师学习的“展学、互学、自学”等观念塑造,积极建构教师校本研修县域规划与校本实践之间的内在联动系统,着力探索以教师主体学习为核心的县域校本研修制度建设与实践,形成了“问题驱动、能者示范、校际互帮、技术辅助、评价引导”五个方面的校本研修实践样态。配套相应的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过程管理,形成了基于教师主体学习观念的县域教师校本研修整体规划,既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工作实效性,也提升了教师对校本研修内容及方式的满意度,使建德市教育质量提升至较高水平,也为学校层面自主开展校本研修提供了可实操的方向。

    其中,建德市教育局特别重视各类优秀教师评选,该评选不仅表达出对优秀教师工作的肯定,更有助于建设县域师训资源库,发挥优秀教师辐射作用。建德市教育局还要求每位优秀教师依据教师发展需求开发师训课程资源,分类建设培训资源库,并在县、校两级实施联动和课程评价机制,确保课程落地。该要求既促使优秀教师努力成为各校教师研修的讲师和校本研修的主力军,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享受更贴近教育本真的提升,又使优秀教师自身成长速度加快、区域教师研修质量提升。

    立足实践,以自主探索为重心

    校本研修的重心必然要落实在学校层面的探索实践中,学校研修应营造互助的氛围、完善利于操作的制度、建设有凝聚力的团队,并借力信息技术提高研修实效。

    第一,营造氛围,潜移默化。学校校本研修作用的发挥,首先需要以良好的研修氛围为保障。学校应关注教师研修文化建设,使其引领和推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当学校成为关心教师、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发展教师的场所,满足教师精神层次需要,完成从物质刺激到精神激励的转变,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必然能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热情。其次,优化师徒结对、教师赛课、教研组活动、工作室、教师讲堂等研修共同体平台,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或优势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能者示范、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研修观念,使教师潜能尽可能得到挖掘与发挥。最后,及时表彰和奖励教师个体学习和研修共同体优秀典型,发挥其示范效应,形成“他行,我也能行”的研修氛围。

    第二,完善制度,保障执行。教师主体学习的校本研修需要学校的制度保障。对学校而言,首先,要明确校长是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第一责任人,教师发展是校长主要职责之一。学校应着眼于校本研修实施过程,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教研组活动制度》《师徒结对要求》等相关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据可依、有制可循。学校应根据校内条件,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如教科研中心组、课程开发中心组、信息技术中心组等,并明确其人员职责,使跨学科、多层次的研修教师成为一个有组织纪律和共同愿景的学习共同体,共同积极参与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其次,在研修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其导向作用:一是通过制度激发教师学习兴趣,引导教师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行为;二是通过制度引导教师认同学校的愿景,从而产生研修共同体的行为;三是通过制度建立一种安全、合作、研究、反思的研修共同体文化,不断促进教师实践行为完善,进而实现自身发展。

    第三,建设团队,激发才智。在学校中,教师研修往往表现为一种基于学科、兴趣、任务等的独立学习,而要推进基于教师主体学习的校本研修实践,则需要注重支持教师集体学习的团队建设工作。在理论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参与同一问题讨论或研究,且基于各自不同智能发挥产生不同收获,这说明了团队建设工作的可行和必要。在实践上,建设的团队有不同类型,如成立班主任工作室、教科研中心组、课程开发中心组等,从而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激发教师更多发展意愿。在系统上,不同教师可能选择一个或多个团队进行研修,使教师间交流增多并从不同学科视角、思维层面、情感状态下看到研修的价值和意义,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第四,借力技术,提高实效。校本研修是一种“基于学校、通过学校、在学校中”的教师教育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校本研修只能在学校开展线下学习。学校应在校本研修中积极推广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互补充,满足教师个性化需要,从而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校本研修管理者转变观念、优化操作和立足实践。如此,方能用校本研修之火点燃县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引擎,真正“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严开银系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教师,方昱红系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校长,张建峰系浙江开放大学建德学院院长,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课题“农村高中教师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YB2023092)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