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大家谈
发挥师范教育政策效能 加快打造强国之师
刘日升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提出,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当前,我国已陆续启动“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国优计划”“本研衔接”等系列配套政策,以真正实现“强师”。铸魂强师行动的组织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深刻把握师范教育政策精髓要义,充分发挥政策效能,强化政策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强国之师。

    “优师计划”“补短板”。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教育。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 2021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制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并于2021年开始实施。“优师计划”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师计划”招生时与学生约定,毕业后赴脱贫摘帽县和陆地边境县等定向县从教,发挥好政策契约作用,将选拔出一批想教愿教能教的优秀学生。同时,“优师计划”打造职前培养、就业管理、职后发展等全链条全过程全方面培养体系,持续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涵养其职业情怀,提升其育人本领。强化“优师计划”引领,将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提质计划”“扶薄弱”。地方师范院校是属地师资培养的主力军,提升地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是从源头上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2022年国家决定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简称“提质计划”)。落实好实施方案是充分发挥“提质计划”政策实效的基础。教师培养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使命,通过以强带弱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发挥好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教师发展机构建设、附属学校建设等政策效能,有助于其聚焦师范主业,更好地服务当地基础教育发展。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加强学校管理与发展建设,可以为高质量师范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发挥好学校规划、管理能力提升等政策效能,有助于地方师范院校提升造血功能。强化“提质计划”引领,将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国优计划”“创卓越”。高水平大学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任,卓越教师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2023年国家启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2024年第二批试点启动。实施好“国优计划”,打造出品牌项目,最大限度发挥其政策效能,需要各地认真保障各项措施落地见效。落实“国优计划”,需要发挥“订单式”培养优势,加强院校合作,畅通“国优计划”学生从教通道,推动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需要发挥教育模式创新活力,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有组织、成规模投入教师教育事业,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国优计划”引领,可以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本研衔接”“提层次”。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原师范生免费教育)自实施以来,为基础教育一线补充了一大批优质师资,在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推动教育均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2024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出台,进一步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着力培养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科学确定年度分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规模,可以有效缩小我国中小学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以及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精心打造本科4年及研究生2年一体培养方案,聚焦培养方案、师资配备、实习实践等师范生培养关键要素,可以为保障培养质量奠定制度基础,保证师范教育质量。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重点聚焦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之外的地区,精细规划履约任教地范围,能够结合各地实际需要优化省域内师资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强化“本研衔接”引领,加强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是基点。基础教育教师是基础的基础、先导的先导。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师范教育使命在肩。面向2035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应健全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师范教育政策效能,强化政策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强国之师,筑牢强国之基。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