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山城宣恩,藏于武陵山脉深处,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县城。穿城而过的贡水河是宣恩人的“母亲河”,也是清江的第一大支流,流经县城70多公里,滋润着广袤的土地,最后由清江汇入长江。贡水河河面不宽,历史上却是山城人与外界沟通的要道:自清乾隆年间建县以来,当地的特产茶叶和金丝楠木经这条水路进贡给朝廷。县城享有“贡品之乡”的美誉,由此得名“宣恩”,当地人又将这条进贡必经的河流称为“贡水河”。 儿时的我生活在这座山城,那时的贡水河宛如一条护城河,在远离闹市区的墨达山下静静流淌。春天万物复苏,父母常利用休息时间带着我和弟弟去河边踏青。河堤上垂柳发芽,不知名的野花竞相开放,嫩绿的小草生机勃勃。河岸两旁是原生态的泥巴路,踩在上面软软的,春天的土地透着别样的清香,太阳就暖洋洋地照在身上。 到了夏天,贡水河就是县城人的天然泳池和嬉戏乐园。那时,我们顾不得烈日炎炎,一有空便冲到贡水河边玩耍,可以从艳阳高照玩到夕阳西下,然后再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走回家。暑假过完返校,许多同学都被晒得黢黑黢黑。 一直以来,宣恩人的日常生活都与贡水河密不可分。小时候去上学的每个清晨,我总是舍近求远绕道贡水河,只为看一群人一字排开蹲在河岸边洗衣的热闹场景。随着棒槌举起落下,此起彼伏的拍打声扩散开来,打破了贡水河的寂静,不一会儿满满一背篓的脏衣服就被洗干净了。 当然,贡水河不会总是和风细雨,历史上也曾洪水泛滥,给生活在县城下游的老百姓带来诸多不便。后来,政府为了解决洪涝灾害,在河水上游修建了龙洞水电站,从此实现了对贡水河河段有效有序的管理——枯水期放水、汛期蓄水,为山城的发电、防洪、供水以及旅游保驾护航。 10岁那年,父母工作调动,我们一家离开了这座山城。因为交通不便、学业繁忙等原因,竟然多年未回故乡。2008年,鄂西山区通了高速公路,紧接着又有了高铁动车,绵延的大山不再是回家的屏障。回到故乡,昔日的贡水河变成了贡水河湿地公园,当年河两岸的泥巴路早已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用防水木打造的亲子步道。夜幕降临,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华灯初上,河水在灯光映照下波光粼粼,就像一条银带悠然穿梭于城市之中,将整个县城装点得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龙游贡水”也为宣恩的夜色增添了欢乐与活力,一艘艘由30条竹筏组成的“巨龙”,在“龙头”牵引下缓缓前行。当龙舟驶过贡水河大桥时,漫天光影从桥上倾泻而下,龙舟上的游客如同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望着眼前这座焕然一新的贡水河大桥,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时,这座石拱形外观的大桥是贡水河上唯一一座连接河两岸的桥梁,走过大桥便是县城的郊外。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座又一座桥梁横跨于贡水河之上,大大小小的桥梁已有八座,每座桥梁各有风姿,见证着贡水河的变迁。墨龙桥和鸽子花桥是去年才投入使用的两座新桥——墨龙桥中间的桥墩可通过远程控制实现90度旋转,是一座集出行、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桥梁;鸽子花桥外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宣恩县县花珙桐,珙桐花花瓣洁白如玉、宽大如翅,随风摇曳时宛如展翅高飞的白色鸽子,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身处灵动的贡水河旁,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走得过桥,记得住乡愁——总能让我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寻得一处内心的宁静。 (作者单位系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