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锚定强国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 | 特别报道
革命老区教育振兴的“新县答卷”
——河南省教育厅“4+4”结对帮扶新县行动五年记
本报记者 褚清源 | 秦 刚 孙立建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落脚地,曾经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5年前,为了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县时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河南省教育厅明确厅直属4所实验学校结对帮扶新县4所学校,启动“4+4”结对帮扶行动计划。如今,5年过去了,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帮扶行动取得了哪些效果?这道革命老区教育振兴的必答题答得怎样?

    日前,记者走进了河南新县。

    “牵线人+领路人+责任人”

    来自新县的汪姗姗、王琴、李越三位教师在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跟岗学习刚过一个月,他们将在这里跟岗学习一个学期。两年前新县八里畈镇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刘道强也曾在这里跟岗学习。那个时候跟岗学习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但是对刘道强的触动却很大。他说:“走进名校,才知道差距有多大!”

    在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刘道强以听课开启每一天的跟岗时光。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他听朱庆乡老师的一堂数学课,课后刘道强忍不住问了身边学生一个问题:“孩子,你是喜欢老师,还是喜欢数学?”学生的一句“因为喜欢老师,所以更喜欢数学”让刘道强深受触动:“一位名师影响的不仅是学生,更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

    2022年至今,新县已先后派出跟岗教师64人。从跟岗一个月到跟岗一个学期,这个加长版沉浸式的跟岗实操培训深受老区教师欢迎,“没有去的想去,去过的还想去”。

    之所以开启这场跨越山海的省地联动教育帮扶,源于一份嘱托。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考察时提出“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了这份嘱托,河南省教育厅有关人员深入新县调研。面对新县教师队伍薄弱、教育理念滞后、教育保障不足等难题,2020年初河南省教育厅精准施策,牵线省实验中学、省第二实验中学、省实验小学、省实验幼儿园4所优质学校(幼儿园),分别与新县高级中学、新县第一初级中学、新县列宁小学、新县潢河幼儿园结对,即“4+4”结对帮扶行动。

    按照河南省教育厅的要求,厅直属4所实验学校(幼儿园)要切实做到“三个精准”:一是措施精准,要与老区教育部门面对面交流,与老区4所学校(幼儿园)一对一沟通,高质量制定并细化帮扶措施,充分发挥省级学校的优势,确保结出帮扶“果实”;二是选人精准,要选派一批政治觉悟高、教学业务精、责任意识强的优秀教师到老区对口帮扶,坚决杜绝流于形式和镀金式的帮扶,切实推动省级优质资源下沉,真正让优秀教师在基层经风雨、增才干、得历练;三是学科建设精准,要围绕老区教学短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需分配“人财物”,精准对接薄弱环节,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切实补齐教学短板,确保把好事办好。

    与很多教育帮扶不同,“4+4”结对帮扶行动没有停留在“送资源”“派教师”层面,而是打破常规:省教育厅直属实验学校与新县学校在管理、教师、学生、文化四个层面深度绑定,形成覆盖学前至高中全周期的“帮扶链条”,同时从4延伸到N,影响和辐射到更多学校。

    帮扶行动启动伊始,三方角色清晰:省厅当好“牵线人”,省校当好“领路人”,新县当好“责任人”。省教育厅“缺什么帮什么”,新县锚定“小县大教育、新县新突围”目标,从校园管理、教师培养到课程建设,全方位对接省校资源。帮扶行动从硬件支持到软实力共建,“输血”与“造血”并重,“帮扶”与“自强”共振。

    记者走进新县光彩实验学校,该校以“食育”为特色,通过烹饪课、营养讲座培养学生的健康理念;在新县吴陈河镇中心学校,劳动实践园里蔬菜葱郁,学生亲手种植的瓜果成为食堂食材,这所乡村学校凭借“温馨校园”建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新县第一初级中学、八里畈镇初级中学则分别入选全省第四批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从“千校一面”到“一校一品”,新县教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日渐清晰;从“教育帮扶”到“全域振兴”,这些场景折射出新县教育正在发生的变化。

    “教育帮扶不是简单的‘送资源’,而是要让优质教育资源在老区生根发芽。”新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建章告诉记者。

    “不仅是种子,还要当火种”

    “师傅毫无保留,走到哪儿就把我带到哪儿,包括学校开会、学科教研、外出培训,甚至一起去餐厅吃饭的路上我们都在探讨,在这里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谈起在河南省实验小学的跟岗经历,新县八里畈镇中心学校教师匡玥难掩激动。

    匡玥是乡村学校的一位全科教师,走上讲台不到一年的她得知到省实验小学跟岗学习的消息,便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新县教育体育局的遴选,匡玥与河南省实验小学教导主任、五年级数学教师姜现伟结成了对子。在与匡玥深入沟通后,省实验小学为她量身定制了培养计划。一学期的跟岗学习时间,匡玥完全脱岗,同省实验小学教师们一样每天准时上班,全程参加学校的教学、教研、校务活动。

    “你们不仅是种子,还要当火种,点燃老区的教育!”在跟岗教师座谈会上,李建章这样鼓励跟岗教师。

    跟岗学习的教师都有可见的变化。零班主任经验的新县列宁小学教师胡梦霞,跟岗一回来便主动找到校长申请做班主任,还积极参加学校展示课活动、优质课比赛,2024年秋季在全县优质课大赛中她斩获一等奖。

    新县宏桥小学副校长陈娟在河南省实验小学跟岗半年后,目前已成长为中原名师培养对象。像胡梦霞、陈娟这样快速成长的跟岗教师并非个例,并且因为她们的带动,身边更多教师的成长意识被唤醒,跟岗教师的成长辐射效应显著。

    最典型的当属新县首府实验学校校长黄庆友。黄庆友是新县首位中原名师。这位坚持带班授课的校长构建了“营养英语,味道课堂”教学体系。在省教育厅支持下,他领衔的英语名师工作室以“擦亮一张名片,成长一个团队,影响一片区域”为建设目标,目前已发展至23名成员,通过“日打卡、周交流、月研修”的成长机制,践行“为真学而教”理念,专业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3月,该校教师胡可青和苏丽分别走进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和河南省实验小学开启新一轮的跟岗研修。

    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县62名教师在省级优质课大赛中斩获一、二等奖,1名中原名师,2名中原名师培养对象,17名省级名师,2名省级名校长,242名省级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近50项省级课题立项或结项,6个河南省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落地生根……这些数据勾勒出了新县教师团队成长的上扬曲线。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套“沉浸式跟岗+本土化孵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记者了解到,跟岗学习的教师返岗后,把在省城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到了学校日常的班级管理、学科教研中。他们不仅通过报告会、分享会、座谈会向全校教师分享心得体会,还在新县教育体育局的组织下向全县教师分享学到的经验,并通过汇报课、优质课展示跟岗所学所获。这种沉浸式跟岗,以“一人带动一科、一科带动一校、一校带动全域”的辐射机制,放大了跟岗效益,开创了教师培训全新模式。

    如今,新县以“红色园丁”三名工作室为平台,推动名师辐射带动;通过“教师培训师”孵化、协作区教研等机制,为教育人才搭建成长平台。

    “让帮扶不再是‘施与受’”

    “读着省实验小学小伙伴寄来的信,我真的很高兴,期待能和她成为好朋友!”在新县列宁小学,四(1)班学生耿欣怡拆开了来自郑州的“手拉手”小伙伴寄来的信。除了信件,耿欣怡和同班的几十位同学还收到了省实验小学小伙伴寄来的足球、文具等礼物。相隔400多公里的两所小学的孩子因为“4+4”结对帮扶行动种下了友谊的种子。

    来自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止于书信。2022年夏天,河南省实验小学与新县列宁小学的100名学生齐聚“大别红营”研学基地,开展“逐梦大别山 一起向未来”军事夏令营。一周的磨砺中,孩子们既体悟了红色精神,也结下了深厚友谊。这场跨越400公里的互动,正是新县本土资源与教育帮扶深度融合的缩影。

    除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研学,省直学校的教师也不断走进革命老区接受精神洗礼。河南省实验小学党委曾组织五个校区党支部全体党员赴新县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初心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党员同志在这里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大别山精神。”该校党委书记、校长王献甫说,“这里更是培养‘红孩子’的摇篮,通过研学和日常交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了乡村孩子的生活现状,也传承了红色基因。”

    与河南省实验小学一样,河南省实验中学在派驻骨干教师蹲点指导教学改革的同时,也专门组织党员干部到新县开展党性教育,让帮扶行动与党建深度融合。

    作为革命老区,新县拥有365处红色遗迹。帮扶行动中,新县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反哺”,不仅“引进来”,更主动“走出去”:依托红色资源打造“大别红营”研学基地,吸引省校师生开展党性教育和实践研学;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开发自然课程,将课堂搬进山水之间;挖掘古色文化,传承乡土非遗……“教育帮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优势互补,这种双向互动让帮扶不再是‘施与受’的关系。”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林亚表示。

    从“点对点”到“心连心”,河南省教育厅与新县“4+4”牵手模式不仅让名校经验在革命老区得到了复刻,也让新县教育的变革从4到N促成了一种“新县新象”。

    随着帮扶模式持续深化,“4+4”牵手工程正从教育帮扶升级为系统变革。“在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的帮扶引领下,我园的园所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师能力得到发展,食育课程崭露头角。”新县潢河幼儿园园长汪娇说。2022年秋,河南省教育厅引入教育部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协调山东大学联系新县高级中学。河南省实验中学则援建远程教室等交流互动平台,实现两地教研备课无缝衔接,建设空中课堂,共享高三备考资源,云上帮扶新县高级中学。如今,新县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985”“211”“双一流”等知名高校录取率有重大突破。今年2月,《“4+4”省地结对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案例入选“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成为“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基层发展活力”类的10个案例之一。

    如今,这场“双向奔赴”的帮扶故事仍在续写,而它带来的启示早已超越郑州和新县两地,成为教育帮扶的生动样本。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