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笔谈
牢牢把握教育“三大属性”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刘 宏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对如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明确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三大属性”,聚焦教育强国“六大特质”全面构建“八大体系”,其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内涵是相互联系、彼此支撑、内在统一的。这一理论也为全国院校的具体实践指明了方向。辽宁师范大学作为新中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师范大学之一,始终坚持牢牢把握教育“三大属性”,秉承“厚德博学 为人师表”的校训,以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己任,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辽师力量”。

    铸魂育人,深化思政引领新格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政治属性的突出体现,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辽宁师范大学系统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四维浸润式”四年一贯师德养成教育体系,通过充分挖掘校内校史特色文化、思政中心红色文化、校园文化经典活动与校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等“大思政课”资源,形成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教育合力,确保广大师范学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切实增强思想站位和责任意识。

    普惠民生,夯实教育公平基准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就是要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持人民至上,坚定不移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创新的推动者,应主动承担起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的责任和使命,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辽宁师范大学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主编义务教育教材77部;每年依托国培、省培、语言文字推广项目培训基础教育阶段校长、骨干教师8000余人次;面向全省农村中小学开展送教、送培下乡等公益扶教,覆盖60所学校、11000余名师生;对口帮扶六盘水师范学院、白城师范学院、伊犁师范大学提质;通过“童语同音”计划为新疆阿勒泰地区培训师资750余人,为辽宁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辐射西部地区教育提质贡献辽宁经验。

    砺师强教,培育专业发展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纲要》明确提出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如今,地方师范院校面对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教学创新和综合育人能力难以满足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等问题,应主动走出去,积极与承担“国优计划”的高水平综合大学采取“就近”“优质”“互补”原则进行联合培养,提升师范生培养的师范性和专业性,为区域培养适配性更强的教师队伍。辽宁师范大学在省内率先开展了“3+1+2”师范生本硕一体化贯通培养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国家级名师担任班主任+一流专业导师+一流中小学一线导师”的“三导师”跟踪指导,利用校内校外各类实践平台打造“1444”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由单一技能向综合育人的全程贯通转变。

    聚智创新,构建科教融合强生态。1995年,我国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之后的多年中,党和国家也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属性和战略地位。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就是要以科技支撑力构建起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要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师范院校要深入推进智能技术与新时期教师教育全过程、全环节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教育工作者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的能力,助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辽宁师范大学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和“共同体”共建共享共生理论,自主开发了“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虚拟仿真项目”,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搭建高度仿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场景,突破传统实训的时空局限;建设虚拟教研室,支持跨区域、跨学校协同备课与资源众创,真正打通“UGSI”四方育人主体时时互动的实践载体,形成了“培养、培训、研究、服务”的发展共同体。同时,健全全程质量评价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为全面提升师范生能力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面向未来,辽宁师范大学将持续创新育人模式,聚焦新时代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深化教育链与人才链、科技创新链的有机深度融合,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具示范性与前瞻性的“辽师方案”。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