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口外迁等诸多因素影响,曾经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如今门可罗雀。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和东北地区一些县区一样面临着发展困境。在教育领域,自2015年至今,10年间昌邑区中小学从28所减少到9所,村小只剩1所;学生也从6932名减少到2746名,而且办学规模仍在不断缩减。虽然常住人口减少,适龄儿童数下降,但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学生等占比却在增加,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破局? 教育担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和提供人力资源、专业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为助力乡村发展,昌邑区在教育领域打了一场“攻坚战”,采取工作上“战线前移”、数据上“精准具体”、装备上“迭代升级”、保障上“兵马配齐”四项措施,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战线前移”是创新教育帮扶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下沉服务重心、延伸工作触角,昌邑区将控辍保学战线从办公室延伸到乡村学校和特殊家庭。全区建立了“区—乡—村”行政保障线,“教育局—学校—班级”教育管理线的“双线联动”控辍保学机制,实现责任到人、网格化管理。在具体实施中,昌邑区组织教师定期家访,重点对脱贫户、残疾儿童等7类特殊群体开展实时监测,实施“一生一策”精准帮扶,为困难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理关爱。针对因家庭经济困难可能辍学的学生,建立“绿色通道”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时间落实资助政策,确保“适龄儿童无一人辍学”目标的实现。这一做法实现了教育帮扶工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转变,真正打通了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具体”要做到各项信息、数据精准无误。教育与民政、残联等部门相互配合,精准识别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实现“政策找人”,确保资助对象“一个不漏、应助尽助”,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落实中小学生免费午餐补贴、经济困难家庭寄宿生和非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等,确保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覆盖、精准落实。同时,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资助模式,广泛动员爱心企业、慈善组织与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形成政策保障有力度、社会帮扶有温度的全方位资助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中成长。 “迭代升级”切实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区学校同等的学习环境,是昌邑区始终坚守的教育初心。为此,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 在硬件提升方面,对乡村学校的教学楼、运动场、食堂、宿舍等进行现代化改造,并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新式课桌椅、护眼灯等设施。同时,高标准建设精品录播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升级改造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物化生实验室,并充实学校图书资源,区属乡村学校全部具备“三个课堂”应用条件,实现网络全覆盖,真正实现“不同的教室,同样的课堂;不同的学生,同一位老师”。 在生活保障方面,全区乡村学校全部采用清洁高效的电取暖,个别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智能化管理,确保学生吃得安全、住得舒适。如今,昌邑区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焕然一新,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兵马配齐”旨在打造高标准乡村教师队伍。在校长培养方面,昌邑区以建立“内圣外功”型好校长队伍、提升校长领导力为目标,创新采用“读书·写文”、同伴互助等培训模式,通过随笔、案例等形式重点提升乡村学校校长在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实现思想境界与业务能力的同步跃升。 在教师培训方面,充分发挥昌邑区名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以新课标为引领的立体化培训体系,为乡村青年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同时,开展乡村青年教师与区名优教师师徒结对活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与优势互补。 (作者系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