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指挥棒”。一节思政课的精彩与否,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魅力是分不开的。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政治性语言让思政课有高度。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更加强调“政治性”这一属性。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强大稳定的崇高信仰,坚贞不渝的政治定力,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紧跟党和国家政策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语言遵循“精练、清晰、准确”的基本要求外,还应该具有更严格、更严密的政治性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只有自身信仰坚定,才能通过信仰的语言把思政观点和价值判断准确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厚望和要求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才能用言行举止感染学生,从而塑造、温暖和影响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正确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深厚的学识修养和知识积淀、崇高的个人操守和道德品质、强烈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都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语言取之不尽的源泉。 理论性语言让思政课有深度。中小学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理论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的语言精准、专业、科学,要做到字斟句酌、逻辑无误。许多思政“金课”都是充满智慧的,教师讲出了大的思想格局和人生境界,让学生听后有“醍醐灌顶”和“茅塞顿开”之感。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洞悉理论背后所蕴含的想法和方法,领会“道理”之中所蕴含的真理和情理。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充分结合学生年龄及学段特点,用简单、明了、更容易理解的语言聚焦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后的哲理阐释清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自觉和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 时代性语言让思政课有广度。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紧扣时代主旋律和国际国内形势,不仅是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要求。所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根据时代转换、时局变化,选用具有时代感的语言讲述新思想、新内容、新观点。除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整体把握时代性外,教师还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累语言素养,形成具有鲜明特征、能够牢牢把握时代命题的话语体系。比如,教师如果能在课堂合理运用“全球文明倡议”“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村超”等时代新词,就可以让学生学得有意义、有意思、有趣味;如果能够将国家发展和祖国强大的大事件制作成课件,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时代变化,从而增强时代使命感和勇担重任的责任感。 通俗性语言让思政课有温度。思政课理论性强,固态化、抽象化和规范化的语言表达较多,教师若不进行话语再加工,讲出来的内容就会比较平淡、空洞、严肃。如果教师能够将基本概念、基本道理融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用“家常话”“大白话”等充满生活气息、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更容易传达深意、感染他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趣味性强的导语、生动形象的叙述、幽默诙谐的点拨、浓墨重彩的小结……当思政课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理论意义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还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就会由衷地喜欢上思政课。 综上所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语言,用形象、直观、具体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作用。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商洛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