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阅读策略教学需要刻意训练
陈苗苗

    走遍大江南北进行师资培训,我深感无论幼儿园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面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问题时,常有一种绞尽脑汁但效果让人抓狂的挫败感。比如有位初中教师回顾说:“要求学生‘细嚼慢咽读经典’,结果学生翻书比刷短视频还快,《骆驼祥子》三分钟看完,总结就是一句话‘黄包车夫真倒霉’。”

    教师是学生阅读路上的指引者,如何做才能提质增效?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理念——阅读策略教学需要刻意训练。这也是不久前,我与特级教师张祖庆以及许多一线语文教师一起围炉阅读《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一书后,大家心有灵犀的一个感触。

    那么,阅读策略教学为什么需要刻意训练?

    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策略教学被定位为“素养培育脚手架”,要求教师将抽象策略转化为可操作步骤,从而破解“浅层阅读”“机械应试”等传统痼疾,为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奠基。这个过程需要刻意训练,从脑科学角度说,未受训练的大脑倾向于依赖直觉式浅层阅读(如跳跃浏览),而刻意训练能将大脑从“自然阅读模式”升级为“策略驱动型阅读系统”。这个训练过程既符合大脑信息处理规律,又有助于破解传统阅读教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

    欧美阅读领域研究者更早开启了阅读策略教学研究,就像《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中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读写项目团队,有实践、有案例、有理论、有工具、分阶段呈现了300多种阅读策略,成为全球同行中的翘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能采撷哪些策略助力本土阅读教学更上一层楼呢?

    接下来,结合国内一线教师在阅读策略教学中常遇到的三个痛点,我与大家分享刻意训练下的阅读策略。

    痛点一:阅读理解体会不出主人公情感怎么办?

    “假如你是他”之角色扮演阅读。学生抓耳挠腮还是体会不出作者笔下主人公的情感,这并非学生不愿意沉浸式阅读,而是共情能力不足。结合这个原因,教师可以设计“假如你是他”情境任务: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书中角色,模拟角色的肢体动作,哪怕是握拳、皱眉等小动作都要细节化完成,尽量用角色的语气朗读对话,还可以让学生手拿角色玩偶,这样更容易进入角色状态。

    引导学生制作“行为—情感”表格。学生梳理不出角色情感,往往是因为人物行为比较分散,复杂情感变化夹杂其中,学生感觉一团乱麻。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行为—情感”表格,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因果链条,主动关注人物行为,进而通过逻辑分析感受人物情感。

    什么是情感表格,简单来说,就是把某些特定行为动作和可能的情感对应起来,然后把这些信息梳理到一个表格里。比如表格第一行是“咬嘴唇不说话”,对应的则为“愤怒、隐忍”;第二行是“反复抚摸旧照片”,可能要表达的是“怀念、思念”等。另外,这个表格也能为教师提供客观评估工具,从完整度上判断学生的理解深度,这一策略本质上是通过提供分析框架提升学生情感梳理的系统性与准确性。

    痛点二:学生对作品赏析太表面怎么办?

    多种颜色便利贴做批注。许多学生一看到阅读理解题目——赏析动作描写效果或赏析环境描写效果就感到压力很大,这正是平时阅读缺乏刻意训练的结果。

    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准备多种颜色的便利贴,每种颜色负责某一类型的批注,比如红色表示动作描写批注,黄色表示心理描写批注,绿色表示环境描写批注等。这种“符号化标记”的刻意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文学创作手法的敏感度,接下来从读到写的质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给作家制作档案卡。许多学生读过鲁迅作品、老舍作品,也能说出两位大师的简单生平,但是对文学大师的创作动机却一知半解。文学作品是“我手写我心”,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是作品能够被深度理解的关键要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给作家制作档案卡,包括作家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甚至作者的朋友圈,以此深入了解作家某个阶段创作某个作品、塑造某个人物背后的动机。

    痛点三: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评价人物形成不了有深度的观点怎么办?

    使用“四个象限”对人物进行多维度深入分析。有些学生很爱阅读,虽然读得津津有味,读完却感觉“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尤其评价人物时不仅词穷,观点也自我感觉比较浅层。使用“四个象限”工具,就像拉拽观点的卷尺,让学生分析人物可以滔滔不绝、层次分明。说得直观些,就是给学生提供四个角度来评价人物,分别是从自身性格看人物、从他人影响看人物、从社会影响看人物、从世界(自然)关系看人物。

    通常学生可以根据情况用到其中的3—4个,比如分析《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学生可以从祥子自身性格、他人(孙侦探、虎妞等)对他的影响、社会环境对祥子的影响三个象限分析、评价祥子。借助象限工具进行分析后,学生不仅产生输出自信,更能形成缜密的批判性思维。

    对教师来说,新课标下的阅读策略教学需要我们从经验驱动走向科学干预。正如《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中所说“让无形的阅读教育工作变得有形且可行”。这也是有志于阅读事业的教师共同奋斗的目标。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国内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