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是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这首古诗中体现的传统节日以及文化习俗,六年级学生一看便知。那么,学生学习这首诗的难点是什么?我结合课后习题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之前做了如下预测:一是理解诗歌大意,二是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三是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 基于以上预测,我设计了三项预学任务:结合课文注释和插图,写一写诗歌的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诗歌写法有什么特色,哪些字词用得精妙,选择一处进行赏析;针对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进行提问。 逐一检查全班学生的预学作业后发现,我预测的学习难点对学生而言似乎并不难。学生都了解“牛郎织女”这个神话故事,因此基本能说清楚诗歌的大意。对于诗歌表达的情感,学生普遍认为是一种只能“隔河相望”而不能相会的“相思”之情。第二项任务,学生都聚焦“叠词”进行赏析,但赏析基本是套路式的——诗人运用叠词不但使诗歌具有了韵律美,还使感情表达更加动人。至于第三项任务,学生主要聚焦两处:一是诗歌第一句说牵牛星“迢迢”,而后面为什么又说“河汉清且浅”,是否矛盾?二是为什么要说“河汉清且浅”,难道是说银河其实是很容易渡过的吗? 学生不理解这两个问题,原因有两点:首先,学生没有领会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写作视角发生了转换。首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诗人从自我的视角仰望遥远的星空时所生发的感叹;从第二行“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起到最后一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是诗人描写织女的动作与神态,并从织女的视角感受眼前的“银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其次,学生不理解“河汉清且浅”的表达用意,则说明学生并未领悟诗人只是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来表达人间男女的情感之痛。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盲区,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浅表的神话传说走向深层而又复杂的人间男女情感?我以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点“河汉清且浅”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理解并感悟“脉脉不得语”中所潜藏的情感意蕴。我启迪学生思考:既然银河清又浅,渡过去并不算难,那么为什么牛郎织女还只能“隔河相望”呢?阻隔他们相聚的究竟是什么? 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王母娘娘,因为“人”“神”地位悬殊,王母以银河阻隔牛郎织女;由此又联想到古代的门户观念,“贫富之差”“尊卑有别”,婚姻要遵从“门当户对”;又从古代门户观念想到封建礼教……在不断交流碰撞中,学生才领悟到原来诗人表面上写的是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其实写的是人间相爱的男女;也才知道阻隔爱情的并非空间的距离,而是世俗的观念。 我又进一步启迪学生,这首诗其实不只是表达人间相爱的男女不能结为夫妻的哀痛忧愁,也表达了恩爱的夫妻被迫分离后的相思之情。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阻隔了夫妻的团聚呢?学生想到了“孟姜女哭长城”,想到了“征战”,想到了“徭役”…… 有了对“河汉清且浅”的理解,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不得语”所蕴藉的情感意味及其艺术表达效果。“不得语”只是表面的“无言”,实则内心涌动着“千言万语”——有思念、有委屈、有怨恨、有忧伤、有痛楚……然而,这“千言万语”还说不得,一切的苦痛只能深藏于心间,默默隐忍。无声胜有声,这隐忍不发的静默无声地表达了极为强烈的情感,具有更为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艺术力量。 这节课上完,学生的心中也涌起了情感的波涛。我顺势组织学生动笔改写《迢迢牵牛星》——以小散文的形式描写“织女”的思念与苦痛,替她说出内心的“千言万语”。写作课上,教室里格外安静。学生沉浸在自己虚构的情景中,尽管只是想象,却无比真实地体验到了那种“脉脉不得语”的情感之痛。 写作,让学生抵达了《迢迢牵牛星》的意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康华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