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2年前,我执教的第三年,自认为已经摸清了教学的门道,有一颗爱生之心,授课认真,对学生严格要求,坚信一切都会按照我的设想顺利进行。 一天下午的英语课,我正信心满满地讲解着现在完成时的用法,突然听到后排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笑声。抬眼望去,只见李明正和同桌挤眉弄眼,手里还摆弄着纸牌。 “李明!”我厉声喝道,“请你回答一下,我刚才讲的现在完成时的结构是什么?”他慢吞吞地站起来,眼神飘忽不定,嘴角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我清楚地记得,就在两分钟前,我才在黑板上详细讲解过这个知识点。 “我……不知道。”他耸了耸肩,语气里带着几分挑衅。一股无名火窜上心头,我快步走到他面前,夺过他手中的纸牌,狠狠地摔在地上。“你上课不听讲,还影响其他同学,这就是你对待学习的态度吗?”我的声音因为愤怒而颤抖,“你这样下去,将来能有什么出息?你都不能为你的爹妈争口气吗?” 李明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他死死地盯着我,眼神里充满了“怨恨”。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什么东西碎裂的声音。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明变本加厉地与我作对。他不仅自己不听讲,还故意在课堂上制造噪声,带动其他同学起哄。每次我批评他,他都用那种充满敌意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你能拿我怎么样?” 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自责。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为什么我的良苦用心会换来如此强烈的对抗?为什么我越是严厉,他越是叛逆? 直到有一天,我在批改作业时,无意间发现李明的作文本里夹着一张皱巴巴的纸。那是一幅铅笔画,画着一个女人站在讲台上,面目狰狞,手里挥舞着教鞭;下面坐着一个男孩,双手抱头,表情痛苦。画得虽然粗糙,但那种压抑和痛苦却跃然纸上。 我的心猛地揪了一下。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另外视角下的自己:一个以爱的名义和权威压制学生的“暴君”,一个不懂得倾听和理解的“独裁者”。 第二天,我特意提前来到教室。李明正趴在桌上睡觉,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警惕地抬起头,眼神里充满戒备。“对不起。”我轻声说,“老师之前的方式伤害了你。”他愣住了,眼神中的敌意明显少了,但是他仍然对我有些抵触。我和他要好的同学进行了一次长谈才知道,他的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内心其实很孤独。那次严厉的批评正好戳中了他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从那天起,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与他相处。课堂上,我会特意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参与其中;课后,我会关心他的生活,听他倾诉烦恼。渐渐地,他眼里的敌意逐渐消散,但我知道我还不是他可以信任的老师。后来我休产假,还没来得及赢得他的彻底信任,便带着对他的歉疚离开了这个班级。 如今,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但给我很大触动。我进一步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学会倾听、理解和关爱。只有用爱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引导,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成长。 现在的我,课堂上依然会严格要求学生,但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都会想起李明,想起那个让我学会“爱”的男孩。他教会我,教育不是一场权力的较量,而是一次次心灵的对话。作为教师,我们要秉持“爱生之心”,研究“爱生之法”,走向“教学相生”,才能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