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的席卷下,职业教育正经历从“流水线”到“数据流”的深刻转型。传统劳动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智能化、网络化的产业需求,职业院校亟待以数字劳动为纽带,重构育人生态。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上海民航职院”)作为行业类高职院校,以“开放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理念,将民航技术研发、数字素养培养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搭建智慧实训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产教融合项目,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实习就业根基,更助力智慧机场与空管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为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从“技能输出”转向“数智赋能”提供了鲜活样本。
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模式重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和特征。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融合大数据、机器学习、学习分析、自适应、情感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从知识形态到现实形态的桥梁,探索创新机制,实现先进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整体、动态转化。
具体而言,行业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转型中要做好从传统劳动到新型劳动的模式转化。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应该结合行业院校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型劳动创新服务平台”“打造技术技能劳动人才培养高地”。这一方面要求提升学生应对数字化场景的专业素质,把握行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让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对接数字时代行业发展转型趋势。而校企合作是有效路径之一。
上海民航职院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员工培训与鉴定、共建实训室或实训基地等深度合作,结合民航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以提升职业院校市场服务能力水平为导向,逐步依托基地建设凸显数字素养的行业职业教育品牌,力求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得企业的服务反哺。
凸显行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
数字化劳动教育资源库建设要依据经济社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置行业劳动教育板块,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开发行业特色劳动实践项目。行业劳动教育是跨界、整合、重构的类型教育,资源库建设是随岗位需求和学生成长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行业、企业、社区等主体协同。开发要在多元主体协同下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首先,打造与数字时代行业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相适应的产教融合项目,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和道德教育功能,强化数字时代劳动的价值引导,让学生将行业精神融入未来工作和成长。校本课程围绕培育学生数字化劳动素养,在数字化职业场景中培养学生敬业精神、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和实践。
其次,数字化劳动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基本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化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资源库开发应结合企业数字化职业和岗位能力要求,增设数字素质与技能选修课程,如编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客户服务等通识类数字技能内容,让课程适应数字化新业态,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开发在线开放式课程和微课等资源。
上海民航职院依托协同育人平台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对接学生专业特质的职业发展心理社、职业体验馆、民航红色传统教育案例库、通航低空经济等平台,依托百年龙华机场开展“民航百年”微视频作品展、“中国梦·民航情”大学生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探寻民航红色印记等社会实践,让学生认知、认同、内化、践行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的使命担当,也使学生养成传播劳动正能量的认知,并将其固化为行业文化,达成培育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强国建设者的教学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劳动教育与数字化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行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要兼顾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系统性与实践性,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新模式。
具体而言,行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在专业课程中融合开发劳动教育案例,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中安排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民航专业对行业综合素质要求高,所以劳动教育教学体系要依托岗位职能开发课程,打破专业学科结构,整合专业、岗位、行业综合知识,注重师生“学习—研发双主体”功能和与岗位真实环境的交互,以工作情境性问题为核心组织课程,拓展岗位综合性知识,实现师生工作经验与劳动价值观念的融合,根据需求选择课程形态,将不同课程以工作项目的形式统合。
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模式不能简单用生产逻辑取代劳动教育的育人逻辑,而要围绕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展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为劳动实践提供支持。设立劳动教育基地是可行路径之一。
劳动教育基地建设要发掘现有行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劳动教育功能,吸收行业主管部门参与物质支持筹备。校企合作要合力打造劳动教育环境,破解构建劳动学科资源、打造劳动场域、营造劳动文化氛围等难题。
以上海民航职院正在打造的“民航强国、制造强国”主题劳动教育基地为例。大飞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深入认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窗口。学校通过建设“民航强国、制造强国”主题劳动教育基地,使学生在研学实践中理解科技强国目标和“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基地围绕制造强国主题,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打造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制造强国行业示范劳动教育基地;通过定期举办培训活动,为学生提供实地学习与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对科技创新、制造强国的理解感知和实践能力,促进基地建设和教学研究资源共享,帮助学生了解大飞机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中国航空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
数字劳动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命,更是职业教育价值的重塑。从“流水线”到“数据流”,行业职业院校通过数字劳动教育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意识、家国情怀紧密联结。上海民航职院以“民航强国”基地为依托,让学生在数字化的劳动场景中感知科技报国的使命,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未来,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深化校企协同,让数字劳动成为连接产业需求与人才成长的桥梁。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兼具工匠精神与数字素养的新时代劳动者,助力国家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的跨越,让中国创新的“大飞机”在数字蓝天下展翅翱翔。
(作者单位系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