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育匠有方
别在黑板上“铺地膜”
于凌燕

    “在黑板上讲地膜课,不接地气”“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应充分利用他们的本土优势和经验”“地膜课就应该让学生回家看看菜园、农田里地膜铺设的方式”……在一次公开课上,专家直言我的课脱离了实践。“不接地气”这四个字刺耳又扎心。

    课后,我进行了深入反思:自己真的了解学生吗?是否一直在以自我为中心传授知识,而忽略了与学生平等对话?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自己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讲授,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也驱使我重新审视并调整教学方法。

    为了真正了解学生,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情调查,结果显示班上27名学生中有25人来自农村家庭,93%的学生见过地膜使用场景,67%的学生参与过地膜铺设,但系统掌握技术要点的仅有11%。学情调查还显示,班上学生存在“三有三无”现象:有感性经验无理性认知;有零散记忆无系统架构;有操作模仿无创新应用。

    我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地膜技术,就必须将理论与他们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构建“经验—认知—实践”转化链。

    基于学情调查结果,我对自己的地膜课进行了三点改进。

    本土化重构资源开发策略。在重新设计教学流程时,我安排了课前作业任务,设计了“我家地膜使用观察卡”,并在其中设置“地膜类型”“铺设方式”“使用困惑”等调查项目,让学生通过手机拍摄、家长访谈等方式记录自家地膜的使用情况。

    回收观察卡后,我将学生的家庭地膜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包,包括典型错误案例库(如花生种植覆膜过紧)、创新实践案例集(如草莓高垄覆膜)、本土问题清单(如大风天气覆膜固定)等。

    同时,我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地膜应用情况,走进农资销售店询问地膜种类、性能、价格和销售情况,并购买了几种地膜作为样本,观察、询问、记录农田作物的地膜铺设方式,与农民交流地膜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实际需求,还根据调研情况梳理、调整课程内容,让铺地膜这堂课变得“接地气”。

    具身化设计学习路径。我采纳了专家的建议,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地膜样本,让学生亲自触摸、比较,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同时,我开发了“三维认知工具包”,包含实物标本箱(5类地膜和3种覆膜工具)、增强现实技术模拟场景(扫码查看立体覆膜流程)、微距观察仪(分析地膜透光率);制作了“覆膜决策五维图”,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作物特性、气候条件、成本核算、环保要求、覆膜方式5个维度进行作物覆膜技术应用方案设计。

    利用“三维认知工具包”,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作物种植习惯和气候条件选取适合的地膜、覆盖方式,画出覆膜主视图,写出覆盖方式技术要领,模拟地膜覆盖技术在样本作物上的具体应用。

    梯度化构建实践体系。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我设计了“覆膜沙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同时,我在学校种植实训劳动教育基地设置基础区(黄瓜平畦覆膜)、进阶区(马铃薯起垄覆膜)和创新区(蓝莓防草布复合覆膜),在基地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地膜铺设的全流程,并在过程中引导他们解决真实问题。

    这些改进措施让我的第二次公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热情很高。课后,我总结了三点经验。

    解码学情,重构提升田间经验。农村学生的农事经验具有特殊的双重属性——既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也是隐性的认知障碍。这些碎片化的田间经验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教师通过专业设计将其串联成能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项链”。通过“经验外化—结构化—情境化”三阶转化模型,我将学生零散的田间经验转化为地膜铺设方式的结构化知识图谱。例如,在解析“地膜透光率”时,引导学生对比自家菜园茄子覆膜(银灰膜抑杂草)与草莓大棚覆膜(透明膜增温)的差异。这种转化不仅破解了“有经验无认知”的学情困境,更让课堂成为连接土地与知识的纽带。

    重塑角色,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以学生家庭种植需求为锚点,我在课堂上将学生家里“地膜被大风撕裂”的困境转化为课堂探究任务,把学生家里“蓝莓园杂草丛生”的烦恼转化为“防草布复合覆膜”创新项目,并利用“覆膜决策五维图”等工具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考量成本、作物、气候、方式等因素。这些经历让我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从“知识搬运工”到“经验炼金师”的蜕变,成为了既能在田间地头破译地膜技术密码又能在课堂中将生产问题转化为阶梯式学习任务的“双师型”教师,让技术教育从纸上谈兵走向实战赋能。

    重构生态,打开产教融合新视界。我意识到,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必须突破教室的物理边界,从课堂讲授转向深度产教融合,构建“课堂—农田—产业”三位一体教育生态和“课堂沙盘推演—校内基地实训—家庭种植验证—企业研发提升”的四维育人链。

    当学生带着课堂上设计的“马铃薯起垄覆膜方案”在学校种植试验场实践,带着“覆膜决策五维图”走进农村合作社时,职业教育便产生了化学反应。这种生态重构不仅让“做中学”理论在新时代落地生根,更启示涉农专业的职业学校教师要成为“跨界导体”,让企业技术标准流向课堂,让学生创新成果回流田间地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书写职教人的时代答卷。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县域中职涉农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K2024E021)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