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成都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成都立足教育科研平台“智库·引擎”功能,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统筹布局、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探索出一系列可行性路径和有效措施,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堂教材的区域统筹实践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成都深入解读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深挖天府文化内涵,梳理出包括“古蜀文化”在内的12大类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库。以课程建设、课题研发、教研推广、读本编纂为四大抓手,多角度、常态化推进区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通过长期的“教—学—研—培—评”全闭环实践探索,形成“课程+教研”的全要素传统文化课程模式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区域实施提供样本。 一是课题牵引,构建传统文化课程新形态。依托科研项目,成都结合国家“双减”政策和新高考要求,打造学科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知识图谱,挖掘古代文献的学科教学新路径,探究育人新模式。具体来看,成都依托一系列在地化、校本化活态非遗资源,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链接学科、生活、场馆等资源,创构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课程集群,持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数字化呈现,搭建区域优质公益学习平台。依托数字学校平台,成都开发了包括地方文化名人、街巷风物等在内的系列专题性传统文化课程集群,同时进行能够随时随地回看的在线公益直播,广受学生喜爱。同时,成都利用教科研网络平台将教研资料数据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三是校本化开展,凸显校园文化特色优势。依托市本级试点校及子课题学校,成都开展“学科+”融合课程,打造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多学段课程样本,全方位践行文化育人宗旨。同时,成都各中小学注重校本特色的发掘。例如,挖掘都江堰市“李冰治水”相关历史、神话故事,并引导学生以剪纸、木刻、皮影等传统艺术手法呈现特色水文化精神。 通过持续探索,成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系列成果。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接受熏陶,极大提升了文化自信。教师也通过参与系列课程、教研、比赛等活动不断实现能力进阶,寻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新路径。 整体来看,成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跟政策、根植区域,依托区域教科院所平台,通过长期实践探索与研究提炼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可行性样态,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创新区域教学教研路径、铸就师生坚实的信念源泉与精神命脉、开发地方优秀资源等作出了有益贡献。 (作者薛涓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研员,袁文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所所长。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域探索研究——以巴蜀文化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16270008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