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借家委会名义组织家长购买,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插入广告和娱乐游戏,不得以成绩排名诱导使用……”一连串“不得”,剑指教育App进校园行为。近日,广东省珠海市教育局印发通知,从明确管理范围到强化数据安全,再到整顿收费行为,提出“十条措施”并画出19条“不得”红线,给教育App进校园套上了“紧箍咒”。 随着教育数字化不断深化,教育App已经不仅仅是工具,还成为师生、家校、校企之间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渠道。教育App迅速生长,同时也带来诸如隐私泄露、强制收费、内容风险等乱象或问题。此前有媒体报道,有学生下载了一款名为“单词鸭”的背单词App,背了10组单词就要开始收费,充值一个月的会员要99元;有家长下载一款热门教育App后,进入软件立即弹出“零元冲刺包”优惠信息,如果点击收下,会自动跳转到微信添加好友界面,添加所谓的“专属福利官”,家长还会接到客服推销课程与学习资料的电话……为遏制教育App的乱象,国家网信办近期查处82款违法违规App(含小程序),其中不乏“单词帮”“小猿搜题”等教育类App。在这种情况下,珠海市出台相关措施不仅是一地之治的选择,更为教育数字化治理提供了实践经验。 对家长而言,“教育App”几个字带来了不少心理负担,看似是给孩子选择了一个学习工具,实际上却变成了多一次缴费压力、多一份刷题任务、多一项不能拒绝的任务。一些企业就是利用家长“不能让孩子掉队”的心理,将免费试用设计成先用后买,甚至通过家委会组织集体订购,模糊责任边界,家长虽有质疑却很难说“不”。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教育App的开发逻辑已经悄然偏离育人轨道。从表面上看,这些App打着“课后巩固”“素质提升”的旗号,实则暗藏“分数排名”“娱乐诱导”甚至“数据变现”等陷阱,比如某教育App通过记录学生行为表现进行班级排名,有学生因此受到批评,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学习动力受挫。有的教育App植入广告和游戏链接,有的还借“注册”“同步成绩”之名过度采集学生信息,有的甚至将使用记录与评优评先挂钩,将教育的公共性逐渐推向功利化、商业化。 为引导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进行规范。此次珠海市19个“不得”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它直指问题关键,并用明确的制度划出了边界。“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不得使用”,这不仅是对教育管理部门相关责任的强化,也是对企业进入校园的严肃约束。“不得借家委会变相组织购买”,则有力回应了家长群体长期存在的不安和焦虑。更重要的是,“不得与成绩评优挂钩”“不得植入商业广告”等条款,让教学行为与商业利益解绑,为教育回归本位提供了制度支撑。 对珠海市此举,有人担忧会影响数字化教育的推进节奏和速度。事实上,规范从来不是刹车,设置好“护栏”才能走得更稳、更远。珠海市此番治理并非封杀教育App的使用,而是强调学校需要集体决策——App需要至少三款备选,使用前要备案审核,使用中不得变相收费、滥用数据。这正是在数字化与教育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真正优质的教育App从来不怕审查、不惧监管,怕的是没有标准、没有秩序的野蛮生长。 教育信息化不能只看技术覆盖面和使用率,还应关注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权益保障。App可以是学习的工具,但不应是给家庭施压的渠道,也不能成为制造焦虑、过度竞争的推手。 珠海市用19个“不得”为教育App进校园立了规、亮了剑,这不仅是对现存问题的纠偏,更是为教育数字化留下了重要的治理样本。让技术服务教学、尊重儿童、保护家庭,只有“合规”“公益”“适度”成为教育App的基础属性,教育信息化的春天才会更温暖。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联合学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