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教育之怪现状
校园文化买不来
赵建新

    前不久我到一所新建校考察,校长介绍该校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特点,无论楼亭碑石还是标语展牌都突出“国学”和“孝道”文化。听了校长一番话,我在考察中自然格外留意。的确,校园内碑石形状、大小和安放比较得体,但楼道挂满各类展牌特别是“二十四孝”的挂图却让人很不舒服。

    由此,我想到去过的那些学校,或多或少也存在类似问题。

    有的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文化缺乏深入思考,没有把校园环境与办学方向、特色等进行统一谋划,校园建设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环境育人的作用,更多的是做“摆石头”“贴标语”“挂展牌”等表面文章。

    有的学校管理者为了方便,把校园文化设计交给文化创意公司,对其设计文案不做认真审核,只考虑材质、样式和费用,把环境建设这一育人活动变成按长度计价、按分量收钱的商业行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千篇一律、陈旧固化,缺乏特色和新意。

    还有的学校展牌挂上墙前不审核,图片与文字不一致,名人名言写错了作者信息和出处。还有的校长为了环境建设到处考察、殚精竭虑,自己设计自己找人施工,设计美观、有特色,但难以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可,变成了校长的自娱自乐……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责任在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因此,校长有必要认真思考什么是环境文化,如何打造、展示环境文化才能使其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环境文化是系统文化。要把学校环境当作一个整体,综合分析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传统,结合学校的建筑格局,从室外到室内、从宏观到微观、从内容到形式都要通盘考虑,力求和谐统一。

    环境文化是集体文化。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校长固然起主导作用,但不能搞一言堂。否则无论设计得多好,广大师生不关心、不认可、不珍惜,这样的设计也是浪费和失败。环境文化的设计和布置一定要成为群体活动,让全体师生甚至家长参与进来,体现学校的集体风貌,展示广大师生的聪明才智,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环境文化是课程文化。环境具有育人功能,从广义上看,学校一切教育活动包括环境创设都属于课程范畴。所以学校环境文化要符合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既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又要彰显学校特色,同时要严谨、规范,与学生共发展、与时代共进步。

    环境文化是品牌文化。学校形象来自多年的积淀,不能靠一时一事临时装扮。校风、学风不是文化创意公司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哪一任校长可以指定的。打造学校品牌必须从学校办学理念和历史积淀出发,挖掘、归纳、优化、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自己的事,更是师生的事,必须慎重对待,切不可轻率行事甚至通过购买的方式完成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廊坊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