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发现课堂改革样本·重庆市第八中学校“三创”课堂
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和做事
周迎春 仲若君 胡 波

    小组讨论是“三创”课堂中的高光环节。教师完成任务引导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引导的理解开始执行任务。这一环节,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主导者,教师则成了辅助者,课堂上展示组和反馈组的“任务难度”是层层递进的。“三创”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是有挑战的课堂,因为学生小组讨论的走向是教师不可预测的,学生提出的方案往往眼花缭乱、千奇百怪。

    这是大学生助教群体对重庆市第八中学校“三创”课堂的描述。“三创”课堂学习中的大学生助教群体是一个重要的支持性资源。“三创”课堂来自“三创教育”。2019年,学校正式开启了以“创新、创造、创业”(ICEE)为核心的“三创教育”变革,它以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协同努力、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等途径,让学习发生在课堂而又远超越课堂。学校希望通过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锻炼和创业素养积累,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模式固化、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个体发展空间有限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对标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进一步深化育人方式的变革作出两方面要求:一是综合育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此专门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10%的课时比例。二是实践育人,突出实践,提倡知行合一,区别于在书本中获取知识,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落实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就是要通过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把课标中增加的实践性活动落在实处。“三创教育”很好地落实了课标的核心精神。与大学育人目标衔接,通过启发创意的入门课程、激发创新的跨学科主题课程和综合课程、执行创业的真实产品创造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素养。

    2019年3月,重庆八中举办首届国际学习节,以“智能机器时代的人才素养”为主题,宣告“三创教育”项目正式启动,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多领域的教育专家齐聚重庆八中。专家团队与学校团队进行了包括教师访谈、课堂观察、学生访谈、校长访谈等环节的摸底与调研,一起讨论创新项目实施框架与步骤,共同拟订符合学校特色、学生学情和教师现状的个性化实施方案。

    “三创教育”分为三种形式实施教学。一是初中“普惠三创课”,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主要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自我兴趣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素养、合作学习能力、数字化素养,拓宽学生知识面。二是初中“三创专班”,每周10课时。课堂教学主要以真实产品为导向,以内容为驱动,用国际视野探究本地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三创素养、社会情感能力、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高中“三创专班”,每周5课时。课堂教学主要以社区改良项目驱动,进行跨学科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

    学校确立的课堂观是“激起主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在“三创”课堂上,学习不再是单向的,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教师也在尝试挑战自我,拥抱新的教学模式;在“三创”课堂上,教师只是在一定的教学框架下对学生进行任务引导,像游戏中发布任务的NPC,将自主学习中的探讨权转到学生手上。教师往往需要结合自身经历或进一步查阅资料、学习知识来做好学生的任务引导。这并非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做的也并非填空题,而是开放性讨论题,考验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三创”课堂实现了用结构化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单一的技能训练,也不是泛泛的旁观。学生经历完整、真实的实践过程,每一步都自己选择、自己收获。学生在学习探究中经历自主思考和互动反馈,这不仅是学生对于任务本身与教师引导的理解,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观察能力的一种现实反映。不少学生会从被他人质疑或提建议中渐渐认识到质疑和建议并不代表着否定,而代表着更好的方案、更完善的产品、更美好的结果。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心境变化的关注也会带来更为张弛有度的课堂。

    “三创”课堂中的自主学习项目以任务为驱动,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发展特长,打造个性化学习经历。学校制定了项目主体评估的标准:一是能体现超学科精神,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才能实现创新的想法;二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关注社会,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提倡为他人创造价值;三是产品方向灵活,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各视角之间的产品要能够联动,提供丰富的展示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

    学生任务涵盖大量实践活动的种类,包括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可以满足劳动、艺术、信息科技甚至一部分科学的要求。每项任务配备相应的任务卡、资源卡和通用工具卡,支持、引导师生完成这个过程。学习过程以真实产品为导向,表现为真实的受众、真实的需求、真实的兴趣。

    从局部试点走向系统实践

    重庆八中围绕“试点—验证—拓展—普及”的逻辑链,构建了系统化实践路径。

    试点先行(2019年):启动首批“三创教育”实验班,120名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组队,围绕真实问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创造力。

    压力测试(2020—2022年):面对社会对改革模式的质疑,学校顶住压力持续推进。随着首届实验班学生中考成绩显著提升,项目成果获得广泛认可,改革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得以初步验证。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事件是,2022年在第三届重庆八中学习节上,首届“三创教育”学生自主撰写的《重庆旅游白皮书》正式发布,同时跨学科设计的智能教室模型等学生原创成果也进行了展示,系统展现了“三创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能力。书中收录了他们从建筑、交通、民俗、美食等方面发现的家乡宝藏,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把家乡推广给更多人的不同创意方案。重庆八中“三创教育”项目也通过立项成为重庆市第八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分层拓展(2022—2023年):高中阶段全面推广ICEE课程体系,通过“我的社区我做主”等真实议题项目,实现学习与社会的深度联结。

    普惠推广(2023年至今):改革实现全校覆盖,构建起多学段衔接、全员参与的三创育人体系。

    这是“三创教育”从理念到实践、从初步探索到不断优化迭代的全过程,主要亮点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采用嵌入式全程跟进的隐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还从社会情感能力、创新素养等多维度全面评价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二,采用全新的AI工具赋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

    第三,区分了与传统项目式学习的显著区别。在“三创教育”中,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而产生的,而非教师直接给出。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三创教育”中的产品需要经过不断反思和迭代。这种迭代不仅是对产品本身的完善,更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有专家评价:这一实践逻辑不仅回应了改革初期的社会关切,而且建立起了稳定的课程与制度支撑系统。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像学科专家、行业专家一样思考,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的不少项目都体现了这一理念,最典型的案例是学生刘沁雯、杨蕊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合川钓鱼城护国门、九口锅遗址等34处古迹进行精度建模,将7.6公顷古城墙完整转化为可交互的3D数字模型。她们还与景区专业导游合作录制197段历史语音解说,游客点击“护国门”模块时,可清晰听到蒙宋之战的战鼓轰鸣与箭矢破空声,该项目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改革的价值外溢

    历经6年系统探索,重庆八中的“三创”课堂不仅回应了传统教育面临的多重挑战,更在学生发展、教师转型与学校文化三个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是来自学生的变化。学生开始从“解题高手”转变成为“价值创造者”。面对传统教育中“被动学习”“应试导向”等顽疾,“三创教育”以问题导向的学习和真实问题驱动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跨学科协作、自主探索。经过6年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系统性提升。学生不再只是课堂上的“知识容器”,而是转变为具备行动能力的“问题解决者”与“价值创造者”。他们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真实情境,产出具有创造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式上,更深刻重塑了学生的认知模式与未来能力图谱。经过“三创教育”锻炼的学生能够轻松适应个人独立负责与多人团队合作模式间的转换。

    其次是来自教师的变化。传统改革中教师常被置于“被动执行”的位置,缺乏真正的参与感和创造空间。学校通过系统性教师培训机制与课程共创平台,逐渐激活了教师的专业主体性。教师逐步转型为课程设计者、学习引导者与项目导师。他们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育创新的共同体成员。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上,教师拥有更高的自主性与专业成就感,整体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协作能力显著提升。

    最后是来自学校层面的整体变化。“三创”课堂的推进不仅仅是教学层面的调整,更深刻推动了学校整体文化的转型。其核心理念已融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发展与评价体系之中,形成了具有识别度的校园文化标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文化逐步外溢,通过学习节、公开课、国际合作项目等形式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区域教育理念更新,并在国际交流中展现出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路径。

    2024年12月14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三创教育研讨会”在重庆八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各抒己见。专家认为,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学校正在围绕AI工具如何赋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新的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