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些重要论述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以“浸润”作为深化学校美育改革的路径与抓手,提出八大行动,构建起覆盖教学、师资、实践、评价的全链条改革框架,目标是到2027年全面提升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文件发布后各地各校迅速行动,全国掀起“美育春风”。
春风化雨,催发春芽:甘肃省敦煌东街小学的“小飞天”舞动丝路古韵、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小学土家族木鼓敲响国家舞台、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学学生将家乡山水画在纸上与心间……“美育浸润行动”从政策文本走入课堂,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从艺术课渗透到每一门学科。美育不是学生成长的“点缀”,而是教育的底色,如同水和空气滋养学生的身心。
抓住主渠道,深化美育教学改革
课堂是美育浸润行动落地、推进的主渠道。《通知》指出,要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遵循美育特点,突出价值塑造。2024年,全国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会也强调,要抓住深化美育教学改革这一“主渠道”,着力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
课程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发动机。教育部体卫艺司组织编写覆盖基础教育各学科、全学段的“学科美育浸润教学指引丛书”,组织召开丛书编写专家研讨会,创新学科美育工作思路,以美育为支点促进学科融合,带动提升教师全员美育素养,激发基础教育教学新动能。
这种顶层设计的智慧,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具象化呈现。学校积极探索“美育+思政”育人新模式,开展红色主题艺术实践专项活动。学校组建“金帆合唱团”,以合唱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学校以“唱岁月情怀,歌时代华章”为主题举办大型合唱公开课,精心挑选四个时代的15首红色经典歌曲,让“红色美育”在校园落地生根。
美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让科学之花愈发鲜艳。“化学课为什么不能讲《红楼梦》?”在江苏南菁高级中学的化学实验室,教师张静慧用茜草染色的原理串联起《红楼梦》中石榴裙的文学意象。当学生发现草木灰的碱性特质能固色时,有人惊喜地说:“科学与艺术竟是一体两面!”
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探索正在成为各地学校的“常态”。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创办“拾光花灯”艺术实践工作坊,开发“拾光花灯”三阶课程,整合语文诗词、数学结构、科学光影等元素创新“花灯+”跨学科课程。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小学将美育与体育融合,设计“凤鸣”课程体系,挖掘篮球运动中的美育元素。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启工二校的创意节目《最后一球》集中展现了辽宁省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美育融合发展的教育思路。湖北省远安县特殊教育学校提出“最好的画布是大地,最美的颜料是汗水”,将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把美术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用色彩与汗水治愈学生的身心。
教育数字化浪潮翻涌,为美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第三小学将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利用安徽省博物院的线上虚拟徽州展厅项目,让学生线上参观具有代表性的徽州建筑,帮助学生解读徽派建筑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拿起画笔记录自己喜欢的建筑,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给美育插上数字化的翅膀。目前,康巴什教育云平台上的美育资源包已积累3.2万件数字展品,线上音乐厅、VR美术馆访问量突破50万人次。更有新意的是“家校美育共同体”建设——通过AI分析学生音乐、绘画作品生成个性化美育方案,家长手机端接收“家庭美育任务卡”,使学校美育向家庭场景精准延伸。这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让康巴什区中小学生艺术素养达标率3年提升37个百分点。
抓住关键点,提升教师美育素养
教师的美育素养是学校美育质量的托底保障。“以美育浸润教师”是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知》强调,要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
教育部高度重视美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尤其是加大了对乡村美育教师的帮扶力度。
教育部还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师培训计划,举办了多期美育浸润行动领导干部研讨班。2024年,4期研讨班覆盖各省份教育系统领导干部400余人。在研讨班中,权威专家的理论报告让学员对美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沉浸式艺术体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交互式研讨交流促进了经验分享与思想碰撞;多样化艺术实践则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各地各校也积极响应,通过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培训班、专题展览等形式,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河北、河南、福建等省份纷纷行动起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在师范类专业学生培养方面,不少高校积极探索,将美育课程纳入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面向非艺术类师范生开设综合艺术实践类课程,涵盖音乐、舞蹈、美术、戏剧4个艺术门类,从源头上提升未来教师的美育素养。
教育部持续举办全国艺术教育类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也纷纷举办省级中小学校美育教师和高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师生基本功展示活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的“五位一体”音乐美育浸润帮扶项目成效显著。项目遴选成立大中小学美育名师工作室,组织艺术师生对乡镇及以下学校开展点对点支援送教下乡活动。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乡村美育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为乡村学生带来了优质的美育课程,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
美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涌现许多模范榜样。在湖南省浏阳市扬眉中学,音乐教师张湘江为乡村美育事业默默奉献。学校地处偏远,曾经面临乐器匮乏、师资短缺等困境,但张湘江没有放弃,她四处奔走,说服专业乐团教师每周跨市支教,还积极争取资源为学校组建了管乐团。在她的努力下,扬眉中学管乐团不断发展壮大,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多名学生凭借音乐特长考入音乐院校。张湘江用自己的行动为乡村学生打开了艺术的大门,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信和希望。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举办美育教师培训超1200场,覆盖教师50万人次。在江南,南京市的教研团队通过“大单元教学”“小乐器进课堂”等模式系统性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在西域,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打造“艺心共铸中华魂”品牌,将民族舞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教师不再只是美育的实施者,也成了美的发现者和传播者。
重庆彭水实施的教师“走教”模式为乡村美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2022年,彭水从县城优质学校选派39名音体美教师赴农村学校开展走教工作,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的问题。在走教教师的帮助下,彭水县39所乡村受援学校的艺术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双龙乡小学校为例,在走教教师王宽的带领下,全校学生的美术水平明显提高,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县级、市级比赛中获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抓住放大器,营造校园美育文化
美在融合,育在浸润。文化是“浸润”的载体。《通知》强调,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育浸润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各校大力推进常态化开展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营造美育文化氛围,创新开展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扩大活动参与面和普及面,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
2024年6月,教育部在湖北襄阳举办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300余所高校的1.1万名师生参加,举行了声乐、器乐、舞蹈等16场艺术表演,展出了92个艺术实践工作坊和286件艺术作品,分享了93项优秀教学改革成果,惠及观众2.8万人次,网络点击量2.5亿人次,成为历届大艺展中师生参与度最高、获得感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一届,实现了“办好一个展,提升一座城”的目标。
202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以“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为主题,以各校(县市)、省级集中展演和全国现场展演三阶段推进,通过建立从国家、省、市、区、学校全链条的垂直网络技术平台,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全国15.6万所中小学校组织了校级展演并报送活动情况,32个省份均组织开展省级展演。据了解,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现场展演将于2025年4月25日在湖南长沙举行。
同时,教育部牵头会同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持续开展2024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优秀国家级和地方专业艺术院团、部分高校赴各地学校演出优秀艺术剧目42场次,带动省级演出500余场次,涵盖话剧、舞剧、戏曲、交响乐、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等形式,结合举办艺术讲堂、作品导讲等指导学生艺术社团开展实践活动;指导江西省教育厅、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成功举办全国大学生陶艺作品展;指导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组织艺术教育展示交流。会同中宣部等组织开展“童声里的中国”儿童歌曲创作推广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绝佳抓手。《通知》指出,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传承基地建设,制定完善建设标准,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和文化资源。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非遗课程群,从教师兴趣发展成系统化传承体系。“用评书讲京剧的美术老师”吴荻用惊堂木敲开《西游记》的文学课堂;汉服社团指导教师何志攀带领学生从服饰考据走向礼仪研习。“非遗不是博物馆的化石,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学校语文教师李荔萍表示。如今,学校开发的“华夏有衣”“华夏礼仪”等课程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选修课资源。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二校以重要文物回归祖国怀抱为主题创编《万里归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知》还鼓励各地各校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平台,特别是橱窗、展示屏、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等打造校园文化艺术展示空间。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古村民族小学充分利用微山湖的自然资源,将生态环保教育融入美育,推进五育融合。学校实施“和美校园”生态建设工程,建设了荷美广场、湿地博物馆等校园文化景点,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成为育人的载体。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通过美育浸润行动,城乡美育教育差距正在逐渐消弭。在湖南省溆浦县北斗溪镇学校,前来支教的长沙市芙蓉区育英第二小学教师李晓云发起“田间劳动音乐会”,将京剧脸谱绘画与插秧劳作结合,并募捐200余件乐器组建“班级乐队”。4年来,千余名乡村学生登上湖南省音乐厅的舞台,长沙学子则通过“手拉手”活动走进稻田采风。“美育不该有城乡界限。”李晓云说。
美的教育,从文化中走来,终将照亮未来。当西安市铁一中的师生交响乐团奏响《兰花花主题随想》,拉着大提琴的少年明白了爷爷哼唱的陕北调子里藏着怎样的山河岁月时;当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二中学京剧社团的学生发扬“一棵菜”的精神,用一折《贵妃醉酒》让京剧这杯美酒在海河之畔散发出新时代的沁心醇香时;当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小学用“灵性音乐教育”呵护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时……我们看见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急于用分数丈量成长,而是耐心等待每一粒种子在美的浸润中破土而出。
美育浸润行动带来的不仅是课程的丰富和奖杯的累积,更是一场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变革。我们相信,这场关于“美”与“育”的革命有助于让生命回归完整与丰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