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公开课《刷子李》。那堂课目标简约,流程清晰,体现了典型的“薛式语文课极简风”。课堂到了最后“试试‘身手’”的小练笔环节,通过观看“拉面师”的视频让学生写体现“一波三折”特点的片段,不少学生“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但在巡视过程中,薛老师发现有一个男生却只写了一行,显然这名学生学有困难,是需要帮助的,但是因为时间问题,这一真实的学情只能略过,最后在两名学生展示完小练笔后薛老师便结束了教学。在说课环节,薛老师道出了自己的遗憾。他说:因为时间问题,我明明看到了问题,却没有帮助学有困难的孩子,这是不道德的,要知道,只有教会了他才意味着教会了其他人、教会了所有人。 薛老师如此坦诚的反思深深打动了我。反思的背后是看见,是心有戚戚,是把孩子放在心上的慈悲。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忽略了需要关注的学情却不自知。我这样说并非妄议。 在由一位名师执教的数学公开课上,极具创意的师生互动拉开了课堂序幕。课开始不久,名师提问前排一名男生时,男生却沉默以对,显然这是一名“拒绝参与”的学生。那堂课时间很长,大多数学生都沉浸在真实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任务中,但是那堂课一直到结束,名师巡视学情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都绕开了那个男生。课结束了,一起听课的同行的一番话让人陷入了深思:这堂课精彩之处太多了,唯一的缺憾是,名师也怕遇到“不着调”的学生。“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毫无疑问颇有创造,但在育人上却留下了瑕疵”。 当公开课上的执教者总在追求行云流水的观赏性时,最需要被关注的学情反而会被遮蔽。值得欣慰的是,总有教师愿意把课堂上的关怀投注到学困生的身上。前不久,我听了一节非名师的语文课《剃头大师》。执教者是来自山东潍坊的张璇老师。课堂上,一名男生从一开始上课就处于神游状态。我发现,男生会眼睛盯着一个方向很长时间一动不动,偶尔会看看同桌或课本,听到老师的相关指令也会慢半拍地配合,但毫无疑问他是游离的。一堂课快进行到一半了他始终没有举过手,好在张老师觉察到了男生的游离,于是向他提问。男生吞吞吐吐回答了问题,不精彩但也没有差错。后来,被提问的男生参与学习的状态明显好了。到了课堂最后一个环节,张老师问:这节课大家收获了什么呢?在众多举手的学生中也有那名男生。他主动说出了自己的收获。那一刻,男生的内心一定掀起了波澜。 记录这个细节我是想说,当教师的目光聚焦到那些边缘学生时,故事往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当那些沉默的学生开口表达时,课堂便有了更多源头活水。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好课堂的意象——“水往低处流”,山间的小溪从不留恋高处的风景,永远向低洼处流淌。这个意象隐喻了好课堂要关注那些弱势的学生,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让那些处在边缘的学生的需求和困难被看见。就像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的,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是让学生安心地说出“我不会”。当与《小学数学教师》杂志副主编陈洪杰聊起这个意象时,他说还可以再加一句:思向高处去。这句话加得好,一低一高,一实一虚,既道出了教师教学的追求,又点明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 好课堂如大地之水,不择高下而往;真正的教育智慧,是在低处成全万物生长。好的课堂总会呈现“可见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的不会可见,让不会到会的过程可见。然而,只有水往低处流,更多的不会才会被看见。遗憾的是,有太多的公开课常常表现出一种“高处崇拜”,总把机会分配给那些可能精彩表达的学生。当过于在意公开课的观赏性时,最需要被看见的往往最容易被遮蔽。公开课如果追求少数人的“深度狂欢”,师生对话沦为优生与教师的共舞,那么,那些沉默的学情则被遮蔽,这终将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该与追求观赏性的公开课说再见了,莫让这样的公开课成了对学困生学习的伤害。我说这些,一定会有人会说,在大班额的课堂上,我们无法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结构化矛盾。我想说,只要把学生放在心上,爱就会传递,信任就会产生,更何况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力量,改变将有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