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笔谈
在社会大课堂讲好“行走的思政课”
蒋家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高校要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回答好“行走的思政课”怎么讲、谁来讲、在哪讲等现实问题,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牢主阵地,构建实践育人大格局。《纲要》指出,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高校要把牢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课”体系,加强“行走的思政课”建设,全面推动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坚持“一体化”顶层设计。把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筹设计,研究制订“行走的思政课”建设方案,科学编制实践教学大纲,设置必修学分,明确学时要求,构建“日常社区锻炼+暑期社会实践+寒假返乡调研”三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强化“一盘棋”组织统筹。成立校院两级实践育人工作领导组,加强对“行走的思政课”的总体指导、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坚持实践前有出征仪式、过程中有慰问指导、返校后有交流汇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统筹协调、马院(思政教研部)全面融入、学院主抓落实、班级配备思政委员、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工作格局。健全“一揽子”激励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把实践育人工作作为抓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聘期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对领导干部赴实践一线指导、专任教师跟队指导社会实践作出明确的次数与时长要求,汇聚全员实践育人工作合力。

    建强主力军,打造实践育人大师资。《纲要》指出,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高校要把指导学生实践作为教师培养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师生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在基层一线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相长。注重“大先生”把舵领航。实行“思政导师+驻队导师+银龄导师”实践三导师制度,组织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双向听课、答疑释惑等交流指导活动,把三尺讲台立在田间地头、把科研做在生产车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注重“小先生”示范引领。加强实践典型选树,强化朋辈影响功能。坚持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实施本科生“导生制”和社会实践“小先生”制。每年遴选优秀大学生担任实践育人“朋辈导生”,作为实践团队负责人在实践一线示范带动、互学共进。注重“老先生”教育指导。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开门办“行走的思政课”,选聘老校友、老专家、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老艺术家担任社会实践兼职指导教师,组织大学生与党政领导、学术名家、企业高管、科技精英、非遗传人、时代榜样等对话交流,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拓展主渠道,创建实践育人大课堂。《纲要》指出,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高校要把“行走的思政课”作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一体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系统化改革,打造实践育人的“思政金课”。将教学场域由校内伸向校外。按照“为我所用、合作共赢”的思路,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校地、校企、校校、校军、校村、校馆等合作,分专业分年级挂牌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与地方政府和合作单位建立实践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实现“地方出题、学生答题”和“学校育人、地方引人”的良性互动。将教学内容由平面转向立体。组织专家团队结合专业特色、依托生动鲜活的实践资源,设计开发红色研学课、理论宣讲课、社会观察课、志愿服务课、乡村振兴课、文化传承课、民族团结课、生态环保课、创新创业课、职场体验课等实践课程,打造系列实践育人活动品牌,实现教学做合一、知情意贯通。将教学手段由单一转向多元。坚持把学生参加实践和教师指导实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每年有计划、多批次、小规模、经常性组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社会观察和实践体验,创新“走—看—讲—思—做”实践教学法,广泛开展人物访谈、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沉浸体验、情景模拟、课题研讨、案例辨析等互动式教学,让大学生在基层一线的躬身实践中坚定信仰、磨炼意志、锤炼品格、丰富认知,矢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