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丰沃土壤。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实践将传统文化从表层符号转化为深层精神认同,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
然而,当前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课程内容浅表化、教学形式单一化、课程资源碎片化、师资力量薄弱等结构性困境,需要通过系统性调整推动教育范式转型。
困境:传统文化教育的四重异化
课程内容浅表化是主要障碍。当前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符号化教学”现象,使传统文化沦为缺乏生命力的知识碎片。例如,有些教师在讲授《牛郎织女》时,倘若仅仅停留在故事本身,而不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坚决抵抗与对爱情自由的深切向往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就会令学生在既有的价值观基础上产生巨大的认知割裂感。因为学生难以对牛郎偷衣服等行为产生认同感,可能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蕴藏产生认知偏差。
课程资源整合碎片化造成了认知断裂。当前,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虽看似丰富多彩,实则呈现出碎片化状态,致使大量零散的文化符号信息交织在一起,不仅难以让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和精髓,反而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错误的认识与混乱的理解。山西省坐拥丰富的古建筑课程资源。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古建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古老的建筑”这一浅显的概念上,未能深入了解这些建筑的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甚至有人对其产生了误解和偏见,认为这些建筑“又老又旧,没有什么好看的”。城市中的古建筑宣传栏、校园里的古建筑宣传画、课程中的简易介绍,以及偶尔组织的古建筑参观,这些看似丰富的资源并未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降低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碎片化供给与整体性认知需求之间的矛盾,阻滞了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
教学方法单一化削弱了教育实效。灌输式教学使实践体验流于形式。例如,剪纸教学中预先绘制虚线的做法就剥夺了学生从创作中体悟“心手相应”美学精神的机会。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畏葸不前,导致课堂难以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这种机械重复中被逐渐消解。
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教育深度。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认知浅显,整合能力不足,过度依赖教材,缺乏挖掘传统文化底蕴的意识,导致教育过程缺乏深度,难免陷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困境。
路径:“四位一体”的教学重构
内容重构:从符号解码到意义生成。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转化需要建立“符号—价值—实践”的三维教学内容体系。以《端午粽》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箬叶包裹—家国情怀—现代传承”的教学链条:通过比较不同地域包粽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的生活哲学;通过解析朱砂、雄黄的“避疫”功能,展现古人“防患于未然”的生命智慧;通过组织粽子制作活动,促进文化记忆的具身传递。这种教学既遵循课标要求,又实现了文化符号的意义增殖,使学生在知识习得中完成精神洗礼。
课程资源整合:构建生态化育人系统。校家社协同机制能突破教育时空限制,形成文化育人的合力效应。《团团圆圆过中秋》的教学设计展示了这种整合的可能: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构建认知框架,家庭通过赏月活动强化情感体验,社区通过志愿服务践行伦理价值。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扮演“文化路由器”角色,为家庭提供“中秋文化实践指南”,为社区协调活动资源,将分散的文化触点编织成意义之网。
教学方法创新:多维融合的教学革命。项目式学习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制作家乡旅游文化宣传册”的案例显示,当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方式自主探究时,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知识,而成为问题解决的智慧资源。跨学科教学有助于打破认知壁垒,如将古诗《清明》与科学课的节气研究、美术课的踏青图创作结合,形成立体的文化认知。运用数字技术可创造沉浸式体验情境,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重现古代书院讲学场景,可以帮助学生在时空穿越中感悟“尊师重道”的文化精髓。
教师转型:从“知识权威”到“文化策展人”。教师角色需要实现三重转向:在知识维度,成为“文化翻译者”,将文言典籍转化为儿童语言;在方法维度,成为“学习设计师”,创设文化体验情境;在价值维度,成为“精神引路人”,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太原市第三实验小学开展的“教师文化工作坊”,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统文化研学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活动策划能力。
反思:文化自信培育的教育逻辑
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通过群体文化获得自我定义,而教育为这一过程提供“认同性资源”。从实践认识论视角看,文化自信的形成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这些具身化活动,正是将抽象文化转化为身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当文化知识通过具身体验内化为生命体验,认同便自然生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培养“有根的现代人”。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文化启蒙。通过系统性优化,我们终将实现从“知道传统文化”到“理解传统文化”再到“认同传统文化”的认知跨越,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有文化自信的中国少年”。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实验小学校,本文系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教育科学“十四五”一般规划课题“小学思政课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H-21025)
|